正文 第1章 序言 總結經驗 深化改革 促進發展(1 / 3)

從1978年開始的中國的改革開放,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最重大、最壯觀、最為世人矚目的事件之一。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規模之大,範圍之廣,持續之久,影響之深刻,成效之顯著,都是史無前例的,它使我國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得到加速發展,工業化已經進入中期的後半階段,我國已經由農業大國變成了工業大國。我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大大提高,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強。2007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6169億元人民幣,約合3.28萬億美元,已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36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進出口總額超過2.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與此同時,我國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也得到了長足進展。改革開放的30年,是近代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最迅速的30年,是我國綜合國力上升最快的30年,是我國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30年,是我國國際地位提高最顯著的30年,是中華民族最感自豪的30年。

過去的30年,我們積累了許多經驗。我們有責任對它們進行總結,使它們變為中國人民永久的財富,並為全世界分享。概括起來講,我國30年來的改革開放有以下主要經驗和特點:

第一,在改革理論上,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新特點,吸取曆史的經驗教訓,總結我國豐富的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吸收我國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基礎上形成的。它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這個理論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鄧小平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且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奠基人。他支持開展的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討論使人們衝破了極左思想的桎梏,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激發了廣大幹部群眾對改革開放的積極性、創造性和首創精神。鄧小平同誌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關於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論,關於計劃與市場的理論,關於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裕起來、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理論,關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理論,關於政府行政機構改革的理論,關於建立經濟特區、大膽利用外資和發展證券市場的理論,等等,以及在這些理論基礎上形成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路線、綱領、方針和重大政策,為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認識,為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順利推進改革開放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論支持。江澤民同誌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同誌的理論,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他的關於改革是全麵改革的論述,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改革的目標的論述,關於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的論述,關於依法治國的論述,以及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寫入黨章、寫入憲法,做出加入WTO等重大決策,為改革的深入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法律保障,保證了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沿著鄧小平同誌開辟的正確道路繼續前進。胡錦濤同誌在繼承鄧小平、江澤民同誌的理論和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等理論和戰略設想,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路,推進了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我國的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前進。

第二,在改革的性質上,堅持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我國的改革是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進行的。這個基本國情就是我國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包含兩重含義:一是我國已經建立起了社會主義製度,我國的社會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製度,走社會主義道路;二是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現在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還很不完善、很不成熟,需要我們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去努力奮鬥,以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改革開放就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的重大戰略舉措。因此,我國的改革開放雖然具有“第二次革命”的性質,但不是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的性質,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改革開放,使生產關係更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實現社會主義製度的完善。

第三,在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上,始終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我國的改革是從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製,在城市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的。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改革原則。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命題,對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做出了基本判斷。1987年,中共十三大進一步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新型經濟運行機製。1992年,中共十四大最終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盡管中間也出現了一些波折,但是始終堅持了市場取向的改革,並逐步加強市場機製的作用,最終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肯定了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