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近了,讓節日病遠去
特別策劃
作者:本刊編輯部
先來看一則舊聞——
新華網南京2月8日電 馬年春節假期後上班的第一天,江蘇省人民醫院早早就進入了忙碌的工作狀態。據了解,截至今天下午4點的門診總數為6500人次,其中,消化科360人次,心血管內科340人次,呼吸科210人次。而在春節假期期間,省人民醫院也一直在為市民健康“保駕護航”,急診中心1月31日至2月6日累計就診人數為2600人次;從門診辦公室得知,2月3日至2月6日的門診人數達17000人次(含婦幼分院),其中心血管內科就診人數為710人次,消化科為746人次,呼吸科為695人次,消化、心血管和呼吸係統疾病成為春節疾病的“重災區”。
這是2014年2月8日新華網的一篇報道。看來,馬年春節,南京人民過得挺“鬧心”的。其實,不止是在南京,也不止是馬年的春節,近年來每逢春節,各地都會迎來一個疾病的高發期。
為什麼會這樣?都有哪些疾病會在春節期間高發?我們怎樣做才能避免染上這些疾病呢?
急性胰腺炎
節日期間,暴飲暴食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過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和飲酒,會引起胰腺水腫,發生急性胰腺炎。由於發病位置不確定,患者一般在餐後1~2小時,出現劇烈而又持續的腹痛,並向左腰背部放射,伴有惡心、嘔吐等。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教授徐家裕表示,胰腺炎不同於常見的胃部疾病(如急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等),也與膽囊炎或膽結石、胃腸炎、急慢性肝炎或腸易激綜合征等不同。臨床上的主要區別點是發病不是先有發熱,而是胰腺突發疼痛,特別劇烈,一般止痛藥或胃藥無效。患者常有惡心、嘔吐,上腹部偏左呈持續性疼痛,並可反射至後背或左腰部。初次發作的患者過去無類似的症狀。此時如果急查血或尿澱粉酶,可見明顯增高,一般即可確診為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炎中常見的類型。少數患者病情特別嚴重,甚至出現頭昏、休克、四肢厥冷、體溫升高、脈搏增快以致神誌不清等症狀,這時則需要考慮急性重症胰腺炎,必須立即送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胰腺炎不是感染引起,治療時一般不用抗菌素。目前主要是中西醫結合的非手術治療。輕症患者病情有一定自限性,經過1周左右病情逐日緩解,疼痛減輕以致消失,血、尿澱粉酶均下降至正常,約3周至1月左右,胰腺功能恢複正常,患者可以恢複正常飲食。病情稍重者需禁食,同時應用一些抑製胰腺分泌的藥物。常用的有加貝酯、烏司他丁及抑肽酶等。
急性胰腺炎發作時,應該完全禁食,並急送醫院!另外,隨著病情的延長,少數患者還需要警惕癌變發生。
除了急性胰腺炎,暴飲暴食還可能導致其他消化問題,如急性胃腸炎、胃擴張、尿結石與腎結石等,重者威脅生命。老年人消化不好,脹氣、反胃等消化道疾病就有機會出來作怪,春節期間切忌吃多吃雜。
乙型肝炎
在中國人眼裏,春節是一年中最值得慶祝的日子,可就在這時,一些原本相對安分守己的乙肝病毒,也可能來湊一把熱鬧。
這時,一些原本病情平穩的乙肝患者,突然覺得不對勁了,不僅茶飯不思,而且感到特別疲勞,還發現眼睛發黃、尿如紅茶。仔細一查,原來,肝功能又出現明顯損害。為什麼在歡度春節時,乙肝患者容易出現病情複發呢?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教授瞿瑤表示,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變化,多取決於患者自身的免疫狀態。一般來講,病情平穩的乙肝患者,多處於免疫耐受或免疫低下狀態,盡管此時的病毒多為高複製,但是肝細胞並無明顯損傷,故表現得和常人一樣。但每到春節,人們不免會忙碌起來,乙肝患者常態下的平穩往往會被打破;加之時值數九寒冬,極易著涼受寒,如果出現頭痛發燒,再服些對肝髒有損害作用的退熱止痛藥;如果還飲酒,則更是火上加油。種種原因疊加,最終導致肝炎複發。
那麼,慢性乙肝患者如何既過好春節,又把握好自己的病情呢?
患者日常生活要注意休息及保暖,宜選用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品。在蛋白質食物中,應選用生理價值高的優質蛋白,如蛋類、肉類和豆製品。肉類食物宜選用牛肉、魚肉、兔肉、雞肉、瘦豬肉等,不吃肥肉。每天喝2杯牛奶。
適當補充維生素A、B、C等。脂肪的攝入要以患者易消化的含膽固醇少的為宜,如植物油、奶油等。糖類食品是我國人體的主要熱量來源,供給要適當,每天50克比較合適,不宜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