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而言,現代意義上的品牌是一個西方舶來品。
單單從品牌這個詞的內涵來講,國人並不陌生:不少中華老字號就有力地詮釋了這一點。但將品牌作為企業的經營戰略卻是新近的事。與眾多新鮮事物一樣,品牌理論最初在國外發展起來,品牌之花在市場經濟之中結果,然後隨著我國國門大開,以進口的方式與跨國品牌一起潮水般湧入中國。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巨大衝擊下,品牌以一種應對危機的消極形式為國內所認識和認可,並最終付諸實踐。品牌在中國大地可謂姍姍來遲。
與媒體的熱炒和學術研究的嚴謹不同的是,企業對於品牌的認識卻非常務實:品牌究竟能為自己帶來什麼?是一時的暴利,還是長久的發展?是一時的攫取上風,還是長期的占據優勢?是短視的掠奪性開發,還是長遠的永久利用……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回到對品牌本身的認識上去。品牌的特征是高知名度、高信譽度,它的影響持續、深遠而且廣泛。作為目前我們所倡導的最高層次的競爭形態,品牌競爭與產品競爭、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品牌是信譽、品位等無形資產的競爭。品牌競爭就是要在有形資源之外尋求無形資源占有的優勢。與物質形態資源的消耗相比,品牌資源是無窮無盡的,同時也是具有最高溢價能力的。品牌之路就是要利用附加在企業和產品等物質形態之上的價值,開發消費者的心智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但品牌之路對於我國企業來說,還有更多的意味。當美國的可口可樂攜數百億的品牌資產挺進全球,宣稱憑借自己的品牌就可以重建一切的時候,當韓國的三星在數年之內超越索尼等企業成長為一個國際品牌的時候,國內企業卻還在按部就班地發展,還在國內耕耘自己那“一畝三分田”的時候,是否意味著我們已經被國際市場競爭潮流拋在了後頭,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國際競爭力正在相對地減弱呢?當我們在嗟歎國際品牌的超強實力的時候,我們的企業是否考慮到我們自己也可以做到如許境地呢?
因此,我國企業選擇品牌經營更是拾起了自己的夢想。這是一個民族複興的夢想,也是一個自強不息、奮鬥不已的夢想。本書就是要通過一個個企業品牌故事,傾訴在品牌打造過程中的艱辛和努力,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為更多企業的品牌實踐提供參考,同時也是與更多企業品牌的交流。在品牌故事的背後,我們塑造的是打造中國品牌的雄心和遠見!
必須指出的是,我們這裏提供的品牌故事並非某個特定品牌理論的延展或證明。對於品牌理論,由於企業具體情況和認知能力的不同,在實踐中每個企業都將有選擇性地突出或忽視某些方麵,因而在現象上看來既各具特色,也互有參差。我們無意用某些品牌理論的框架來評價這些品牌實踐的是是非非,也無意為某個品牌理論作注,更多地是想以原生態的企業故事,以多元的形式展示中國企業的品牌實踐!
與品牌的邂逅令中國企業活力倍增。但是,品牌打造並非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在希望的孕育和生長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完成。中國企業必須在持之以恒地堅持戰略方向的過程中完成整體的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