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新模式研究(1 / 2)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新模式研究

旅遊經濟

作者:趙立韋 楊瑚 張亮晶 張曉兵 楊珽

摘要:旅遊扶貧開發是一種嶄新的集約型開發型的扶貧方式。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旅遊扶貧開發雖初具規模,但經濟效益較低;旅遊資源開發程度較低,旅遊設施較落後;旅遊宣傳促銷不力。應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培養旅遊人才;積極開發適銷對路的特色旅遊產品。

關鍵詞: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旅遊扶貧;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3-0207-02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甘肅獨有的以裕固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其境內大部分地區草原廣袤、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河流縱橫、礦藏豐富,旅遊資源潛力巨大。但少數地區由於處於自然條件惡劣的荒漠區和半荒漠草原地帶,所以生產生活條件相對不足,貧困程度相對較高。近年來貧困人口的數量雖在逐年減少,但生產生活條件尚未得到根本改變,扶貧攻堅的難度越來越大。旅遊扶貧開發,是在旅遊資源豐富或比較豐富的貧困地區,通過對旅遊資源保護性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旅遊業,並以此帶動和促進本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大大增強其自我發展的能力,以此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這種扶貧開發方式不同於“民政扶貧”和“貸款扶貧”,它是一種嶄新的集約型開發型的扶貧方式,既能給貧困地區“輸血”,更能給貧困地區“造血”,並兼有經濟和文化(科技、文藝、衛生、體育)的綜合性,具有“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的綜合優勢。

一、肅南實施旅遊扶貧開發的可行性分析

(一)自然資源豐富

肅南縣曆史悠久,地域遼闊,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濃鬱獨特的民族風情,神奇多采的人文景觀,規模宏大的丹霞地貌,集自然美景、石窟藝術和民族風情三位一體,形成了自治縣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自然景觀中既有皚皚的祁連雪峰,廣袤的草原,茫茫的大漠戈壁,生機盎然的綠洲平原,蔥籠蒼鬱的原始森林,飛瀉的瀑布,幽靜的河穀溪流和高山海子,中國最美的丹霞地貌,神秘的怪坡,亞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人文景觀中的馬蹄寺、金塔寺、文殊寺等石窟曆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前兩者的雕塑藝術精妙絕倫,後者的壁畫保存完好。肅南縣還有紅西路軍征戰河西、奮戰祁連山的征戰遺址、石窩會議會址等人文景觀。肅南縣是中國唯一的裕固族之鄉,獨具特色的東、西部裕固族(西部是突厥語族的堯乎爾族,東部為蒙古族語的恩格爾語)及藏族的民族風情更是濃鬱誘人,登山、祭鄂博、賽馬、摔跤、頂杠子等民俗活動精彩紛呈。這些皆為生態旅遊的開發打下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二)地域、人文組合良好

旅遊資源的組合性是指它具有在特定的環境中,必須與其他構景要素相結合的一種特性。縣域內不僅有獨特的自然山水,還有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除了不同區域擁有各自的不同文化特征外,還有交織在這些區域之間的曆史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絲路文化、地理文化等。肅南縣旅遊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具有多樣性特征,這些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可以很好的加以組合優化,搜集整理曆史典故、人文軼事和民俗風情,充分挖掘悠久的文化底蘊,將裕固文化旅遊資源與祁連山自然旅遊資源融合在一起開發利用。依托良好的生態旅遊資源,聯合大力開發參與性、趣味性、娛樂性強的專項旅遊項目,打造特色旅遊品牌,努力形成市場互通、遊客互動、客源互送、利益共享的旅遊新格局。

(三)區位條件有利

區位條件是開發的旅遊區與客源地、中心城市的距離、交通的可達性和相鄰旅遊區的關係。肅南縣位於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部位,蘭州和敦煌旅遊線的中段,敦煌、嘉峪關、銅奔馬故鄉涼州區和青海塔爾寺等旅遊景區的中心地帶,距離312國道和蘭新鐵路較近,區位優勢比較突出。肅南縣所隸屬的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和金昌,西連酒泉和嘉峪關通新疆,南與青海省毗鄰,北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有“居中四向”的地理優勢。隴海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路穿越東西全境,312國道、227國道在張掖交會,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和張掖軍民合用機場已經開工建設,張掖已被列為國家179個二級交通運輸樞紐城市之一,蘭州至張掖鐵路增建三四線即將開工,張掖至西寧高速公路被省交通廳列入“十二五”規劃,張掖至阿拉善盟高等級公路項目已經確立,全市將設立通用航空公司、建設通航起降點,這些都將使肅南縣立體交通樞紐的框架進一步清晰,區位優勢更加明顯,為肅南旅遊文化特色縣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