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靈”撞上“擅長”
7月31日,在西線,美軍稱其為“幽靈”的朝鮮人民軍第6師攻克晉州,直逼馬山。馬山,位於釜山以西45公裏的馬山灣的最裏麵,是一座商港城市,也是通往釜山的重要門戶。如果人民軍奪占了馬山,將直接威脅釜山,動搖美韓軍在洛東江的整體防禦。黃昏,美第24師師長丘奇勘察部署了馬山的防禦,由第19團防守中岩裏,第27團防守鎮東裏的海岸公路。但是美軍此時並不知道人民軍第6師的行動將對馬山產生極大的威脅,美第24師也根本不是人民軍第6師的對手,實際上馬山已危在旦夕。這一天,美軍第2師司令部和第9戰鬥群(美陸軍最老的團之一,參加過1900年八國聯軍鎮壓過義和團,所以有“滿州團”的綽號,是精銳部隊)、第5戰鬥群(是一支多兵種高度合成的精銳部隊)和1個坦克連抵達韓國,這是美軍第4個建製師投入朝鮮戰場。
美國人是擅長打這種戰爭的:在戰爭中,他們將空中力量、大炮及各種重型火力方麵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武器彈藥上不惜血本和代價,以換取最小的人員傷亡,這是美軍一貫的戰法,在世界上也是出了名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一般奉行的教條是,建立長長的防禦戰線,並由受到保護的鐵路、公路或者安全的海路、航空來提供補給;倘若其側翼得不到保護,退路及補給線被切斷或威脅,或者在緊急情況下無法請求別的部隊前來增援,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常常缺乏信心,不那麼胸有成竹,甚至潰敗逃跑,朝鮮人民軍抓住了美軍的弱點,迂回包圍、多點攻擊、夜間突襲,使美軍束手無策。
隨著戰爭的發展,美軍不斷的後退,防禦圈逐漸縮小,從麵退守到一條便於美軍實施堅守的壁壘森嚴的防線,這就可能使美國人找到和恢複自己的優勢,在戰鬥中占居上風,同時又創造了條件,使朝鮮人民軍的優勢大大削弱。誰都知道戰爭至勝的要訣之一就是要揚長避短,朝鮮戰場上的“幽靈”撞上“擅長”,作戰的優劣將出現的轉換。
(二)“守與亡”
7月31日,中線沿京釜公路前進的人民軍第3師9團和坦克隊,晝間強襲了美第7騎兵團的陣地,其一部逼近師司令部附近,血洗了第8工兵營的營部。但是,這次晝間進攻,由於能見度好,被美國空軍和炮兵發現,迅即捕捉目標,實施猛烈火力打擊,人民軍坦克隊損失了19輛坦克(約占60%)。截止這天,美第1騎兵師1萬人中,入朝僅10天,共計損失916名(約9%)。沃克將軍得知第25師24團(黑人團)擅自下達了從尚州後退命令的情況後,立即趕到第25師司令部,把師的參謀們召集起來訓斥了一番。將軍似乎難以容忍,他說:“從此不許再後退了。……撤退到釜山,意味著將會出現曆史上最大的屠殺場。我們必須戰鬥到最後。當俘虜比死了更壞……即使讓給敵人一寸土地,也必須以身抵償數千戰友之死…..我希望大家理解我的這種心情,堅守住現在的陣地。我們要為戰勝敵人而勇敢戰鬥”。這個訓示傳達到了第8集團軍的全體官兵。
在美國本土,記者們用“或堅守,或死亡”的標題作了報道。美國國會議員對此不以為然,有的議員說,“或堅守,或死亡”二者選一,這是無視人權,朝鮮這個地方有無價值必須用美國人流血加以守衛,還有的議員說,這是民主義的危機等等不同的聲音,成為國會一個議論紛紛的話題。聽到這個消息,氣的麥克阿瑟斬釘截鐵地講:“軍隊裏沒有民主義”。
這一天,《紐約時報》的記者問沃克中將:“戰局到了什麼階段?”這位中將回答:“是危險的階段,是決定性的時期。”翌日的《紐約時報》在頭版,以“朝鮮的危機”為標題,作了如下報道:“朝鮮的戰局已接近慘敗。以往我軍為了贏得時間放棄了一些土地,但是如今已沒有土地可放棄了。而且,時間也即將用盡。”這些消息,使美國人在7月末開始了解到的情況是:“(1)國家在進行真正的戰爭;(2)而且,這場戰爭的勝負難以馬上斷定;(3)未來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把朝鮮軍隊趕回北方去的這個目的,看來並不是可以輕易實現的。”美國正處在可以算作世界上五大戰爭之一的大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