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國人拿三八線說事兒
據說,朝鮮半島上的這一段三八線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來的。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開始控製朝鮮半島,沙俄也尋求在朝鮮半島上的利益, 1896年,日本意識到將麵臨沙俄南下的威脅,在力量旗鼓相當的情況下,為保持既得利益和穩定,日本便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分界線,企圖瓜分朝鮮。但是,當時發生了朝鮮王朝國王高宗到俄國駐漢城公使館避難的事情,俄國人認為自己處於有利地位而加以拒絕。6年以後,即 1902年,俄國也意識到麵臨英日同盟的威脅,為將中國東北置於其勢力範圍之內,沙皇也提出,將三十九度線以北的朝鮮領土作為中立帶,三十八度線以南為日本勢力範圍。但是,二十世紀初,日本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胃口已經難以滿足,進而要求控製到鴨綠江線,不僅霸占朝鮮而且對中國東北的權益也不放棄,從而拒絕了三十九度線的分割方案。結果日本和俄國訴諸戰爭,而大韓帝國政府宣布戰時中立。隨著日本在東北亞的戰爭中取得了霸主地位,並於1910年占領了全朝鮮,結束了朝鮮二千多年的獨立史。
也有資料介紹,真正使三八線成為從軍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線,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朝鮮駐軍的兵力部署進行調整時實現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的軍隊歸中國的關東軍指揮,南部的軍隊歸日本大本營直屬野戰軍第十七方麵軍指揮。後來,針對蘇聯可能參加對日作戰的情況,日本大本營提出了把全部駐朝日軍劃歸關東軍指揮,並由朝鮮總督兼任關東軍總司令官的方案。但5月7日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帶著這個方案去見裕仁天皇時,天皇沒有批準。
還有人說,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蘇三國軍事首腦曾同意,在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以後,應當在朝鮮整個地區就美蘇兩國的空軍和海軍的作戰範圍劃一條界線,其目的顯然在於避免在戰爭中發生誤會而混淆各自承擔的責任。據說,美方軍事顧問馬歇爾將軍提出沿三八線劃界,這條線把這個國家大致一分為二。但是這一說法在波茨坦會議記錄裏未曾有記載。
三八線事實上被美蘇兩國加以利用,又有其突然性和偶然性。1945年8月10日深夜,美國國務署—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舉行緊急會議,主要議題是日本在朝鮮的受降問題。出席會議的有助理國務卿鄧恩、陸軍部助理部長約翰·麥克洛伊和海軍部高級官員巴德等五人。會上,鄧恩提出由於得知日本決定投降和蘇軍已對日宣戰並大舉“湧進”朝鮮半島的消息,美國軍隊應盡可能趕到北麵的地區去受降,否則將坐失良機。但馬歇爾的一位年輕參謀人員迪安·臘斯克上校指出,軍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的因素,美國軍隊在蘇軍進入朝鮮北部地區之前抵達北部縱深地區有困難。這時,陸軍部助理部長麥克洛伊便請臘斯克和另一位上校查爾斯·博尼斯蒂爾到第三休息室去,要求他們搞出“一條盡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界線。確定分割線有很多方法,最初,博尼斯蒂爾打算按行政區劃分界線,恰巧,休息室裏僅有的地圖上韓國部分沒有行政區域的界線,他隻注意到緯度線,經過分析認為約在北緯38度線的地方,可把朝鮮半島大體上分成兩半。於是,三八線就這樣在一次會議上,匆忙地由兩位美軍上校提出來了。其實這也不奇怪,軍事上的行動,最初大多是由參謀先提出來的。但是,這並不能縮小甚至抹煞劃定三八線的曆史責任和意義,無論如何,劃定三八線是在美國的倡議和主持下決定、實施的,這個曆史事實是不可否認的。
(三)朝鮮民族心中的裂痕
自從美國指定三八線後,朝鮮半島開始被肢解了,成為了美國和蘇聯之間力量競賽中的一名小卒,朝鮮民族本身將淪為犧牲品。美國和蘇聯先後完成了軍事占領,並建立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隨後,圍繞三八線,朝鮮、韓國、美國、中國、蘇聯和聯合國,唇槍舌劍、兵戎相見、你來我往,有利時——三八線什麼也不是,可以隨意越過穿越;不利時三八線是協定,是一堵牆,總想用它來擋住對方。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談判協定的簽定使三八線作為一個實際存在的實體線固定下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三八線始終橫亙在朝鮮半島,並不時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三八線到底是什麼呢?它不就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地理線嗎!人們卻賦予它那麼多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