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prise Architecture as Strategy (以企業架構為策略)

2008年,協助某電信客戶信息部門處理8年內3次企業整並所衍生的架構問題,機緣巧合地接觸了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這個議題。當在Amazon上找到這本堪稱為企業架構領域的始祖與必讀聖經後,我打了無數通電話,花了數天跑遍台灣的整個台北市,才終於在台灣大學一旁的誠品書店,欣喜地找到它的蹤跡。

這本書的作者是3位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信息係統研究中心(MIT Sloan School's Center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的主席與資深研究員,專精於商業靈活性(Business Agility)、信息治理、信息架構、信息外包等議題。他們從1995~2000年間的研究經驗中發現,成功運用信息科技的企業,具備相同的思維與特質,這些成功的企業不僅從信息部門實現信息架構(IT Architecture),更將其從企業角度加以體見,而成為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

這本書細膩地使用案例演示策略的實現過程,說明策略如何透過作業模型得以實現。也因為策略的達成需依賴有效的作業模型,信息架構更應依靠這樣的模型進行規劃、建置與管理。麵對即將要處理的客戶問題,我很急切地想去了解,企業架構是怎麼達到降低企業風險,進而達成企業作業效率與彈性的。

書中將企業架構區分為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支持著不同的企業架構形態,同時,也對應著不同類型的風險與挑戰,包含:

· 商業孤島式架構:在這類型的架構中,企業將IT投資於處理局部商業問題及機會。這類型的企業中,大概隻有底層信息基礎設施,例如信息機房,具有資源共享的效益,在應用係統部分一般仍是由各別業務單位主導或擁有。

· 標準型科技架構:這是最常見的信息架構類型,業務單位將一部分的應用係統移至信息中心,共享信息硬件平台。在這樣的環境下,信息部門開始訂立信息標準,以求作業效率與信息風險控製。

· 優化核心架構:在這個階段的企業,信息單位開始試圖在眾多已集中的應用係統中,取得一個數據與應用係統的整體視圖(View)。並著手將應用係統模塊的某些類似的功能組化,使其可被其他類似的應用係統使用。像銀行業的核心係統架構均屬於這一類型的。

· 商業模塊化架構:這個架構麵臨的挑戰更高,其目標是透過更高度的應用係統客製化及模塊化,以確保靈活地支持企業的策略需求。我想,雖然我的客戶未擁有這種架構,但這卻是他們目前所麵臨的挑戰。

這四種類型的客戶,需從哪些方麵評估與處理將遭遇的問題與挑戰?其中應包含策略與商業的目標及影響、信息單位的能力齊備度、信息投資優先序的落差與信息治理的成熟度等。一個企業的架構應能具體透過提升與連結上述方麵,達到信息科技與業務需求有效地協同運作。

企業架構解決的是結構性的問題,其效益涵蓋範圍廣泛,包含運營麵、策略麵和風險麵。包含優化IT支出、IT的響應能力、強化商業、災難、資產安全風險三大風險管理機製,並進而提高信息服務滿意度,強化商業策略的實際產出成果。在目前經濟發展從快速膨脹轉為結構性優化調整之際,企業架構著實是企業可以參考應用的絕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