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企業內部控製實務(8)——固定資產管理(2)(2 / 2)

關於特許權和商標權等知識產權,我們在這裏先不談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取得時估價的妥當性,從內部控製的角度看,關鍵是每期都有必要合理確認是否有減值的跡象。當然,有形固定資產也是一樣,但是有形不定資產相對比較容易判斷其實物是否可用、是否損毀,且使用台賬進行管理一般不易遺漏,而無形資產是否報廢等的判斷難度則相對較高。此外,美國準則要求對無法確定使用年限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而是至少每年對其進行一次減值測試。

在中國,企業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通常被確認為無形資產,但改變土地使用權用途,用於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的,則將其轉為投資性房地產。這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

減值會計的含義:

旨在使資產負債表能夠更好地反映事實

中國的舊會計準則中已經引入了資產減值會計的思想。為進一步規範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披露,新會計準則增加了《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準則,明確了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方法,使資產減值損失的確定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此外,新會計製度在會計核算方麵有很大改變。舊準則規定已經計提減值損失的資產,如果資產價值恢複,則資產減值損失可以轉回,但根據新準則,大多數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這將有效地遏止上市公司利用減值準備調節利潤。

減值會計的導入是以“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更實際的情況”為首要目標的。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將“運用該資產從事經營活動從而產生的損益和現金流”作為判斷的基準之一。這意味著,在會計準則中包括了“應該根據固定資產在經營中產生的現金流來評價該固定資產的價值”的考慮方法。

1990年前後,日本發生地產泡沫。究其原因,主要是無視現金流,在土地預期價格不斷上漲之下購買不動產的邏輯在一流企業中盛行,同時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也無節製地對這些企業融資,最終導致大量資金流向土地和建築物。之前也提到過,由於趨於輕視盈利是日本企業很大的特點,日本的經濟和社會的某些方麵(間接金融、終生雇用等)也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可以說減值會計的誕生是日本型企業向美國型企業轉型,是經濟變化潮流中的一個環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土地使用權、房屋建築物等日益成為企業和個人投資的對象,致使價格出現過度高漲的傾向。企業對於不動產的認識和運作也逐漸開始適應國際化的進程,開始運用租賃和資產支持證券等方法。

隻是,任何事做過頭了就會滋生弊病。從所謂的總資產回報率(ROA)和淨資產回報率(ROE)等財務指標的觀點出發,可以說是資產越少越好。極端地說,完全不持有固定資產而隻進行投資,比如對衝基金那樣的企業也許有著最好的商業模式。

企業所處的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哪些資產、設備作為固定資產是必要的?”這類問題。損益表裏的主營業務利潤、資產負債表裏的資本充足比率等還能勉強用於跨行業的企業比較,但如果要回答固定資產處於何種狀態最佳,那麼如果不涉及該行業的話就很難說了。

在會計準則中表現出的重視利益的潮流,鼓勵在短期內收回投資,換言之,在適應第三次產業發展的同時,可能會冷落了需要長遠投資眼光的大規模重型工業產業。

注:本文已發表於《中美日企業內部控製實務》(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一書中,但對其中內容進行了些許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