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非全新的產業法則。過去,丁家宜的洗麵奶、小護士的防曬產品、大寶的SOD蜜、東洋之花的護手霜,便在一定程度上隱約暗合了這一法則。

這也不是獨有的產業法則。可以說,這是各個產業通行的法則。

例如,最初的電腦是非常龐大的大型機,占地麵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然後電腦品類的發展就是不斷分化:中型機,小型機,服務器,有適合家用的台式PC,有分化出適合專業設計的蘋果Macintosh,還有以輕薄為需求、犧牲部分性能的筆記本電腦,直到今天的平板新品類。

幾乎每一個產品領域都延續了同樣的發展路徑:通過不斷地分化,不斷地誕生新的品類,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預言:在化妝品產業,所謂的產業藍海,孕育於現有產品品類的不斷分化。

過去30年的化妝品產業完成了一個使命:品類結構的基本完善。然而這也隻是完成了一個基本任務;如何讓每一個品類更充分地滿足消費者需求,這將是未來產業的一個核心命題。

從品類的角度看“藍海”,無疑很清晰地指引出未來市場的進化路徑:

1.將產品逐步細分化,開創新的產品市場。噯嗬、青蛙王子等細分嬰童產品,男性主義、俊傑細分男士產品,是這一路線的代表。

2.將產品做得更精細化,針對功能麵更係列化。這算得上是目前的主流做法,美即麵膜便是一代宗師。

3.化妝品和保健品的融合,如顏如玉、UTU等聚焦口服膠原類產品。

4.和美容院spa領域的專業服務融合,也將開創出新的品類,如精油和美甲服務。這種融合在渠道上的體現,便是大眾零售與美容院融合滋生出的化妝品專營店。相信未來在品類理念上的融合,這方麵的表現會越來越多。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

營銷大師阿爾·裏斯指出,顧客的行為特征是“以品類來思考,以品牌來表達”。例如,顧客期望購買飲料時,首先在茶、純淨水、可樂等不同品類中選擇,在選定可樂之後所表達出的是代表該品類的品牌,如可口可樂。因此營銷競爭與其說是品牌之爭,不如說是品類之爭。

品類是存在於消費者心智中的價值定位,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的分類,是通過分化而來的。

對於在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的企業,品類是由紅海駛向藍海的諾亞方舟。

然而,絕非搭上品類這條船便一路都是順風。

在化妝品行業,麵膜幾乎是所有護膚品牌的“基本配置”;然而隻有當專做麵膜的美即來了之後,麵膜才逐漸被作為一個獨立的品類來看待。

我們也很難想象,如果卡姿蘭、蘭瑟這類品牌走大而全的路線、將彩妝當作一個附加品類來操作,今日的彩妝品類會是什麼樣的狀況。

要借品類實現突圍目標的企業,不僅是要關注品類,更要高度聚焦於品類。在此不妨預言:未來的產業革命中,更多的突破將來自於高度聚焦某一品類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度細分的品牌。本土品牌沿著這一路線前行將開創出精彩紛呈的局麵。

聚焦的第一步是強化品牌和品類之間的聯係,大膽舍棄不相關的品類。換一種說法就是:不要腳踏兩條船。

而要真正實現品類聚焦的目標,還要完善兩項基本功:

1.產品體係與文化體係的專業化塑造,強化領先者的印象。

2.營銷模式的聚焦,實現認知的強有力占位。清晰地傳遞認知,就像“果凍布丁我要喜之郎”,絕不含糊,絕不拖泥帶水。

如喬布斯所言:這正是我的信條——聚焦與簡化。

從Ipod到Iphone、Ipad,喬布斯正是依靠這一信條,將“小而美”的法則演繹得淋漓盡致,進而“改變世界”。

於企業內部經營而言,聚焦才能集中有限的資源和精力實施市場競爭,才能成就好產品,實現質量的不斷精進;於外部營銷而言,聚焦才能簡化消費者的決策過程。這正是品牌的價值所在。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專注品類,做到極致,藍海才有可能呈現。

未來的競爭策略,著力品類也好,主推黃金單品也罷,所有的路線都以聚焦為基本原則。

遵循聚焦原則並不能保證你在競爭中贏定,但違反這一原則,肯定難有所作為。對於市場競爭,聚焦從來都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沒有必勝的原則,隻有必要的原則。我們應該牢記這一點。

聚焦就是這樣的原則。

現在,讓我們的目光向這些新品類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