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順豐網易,能否燒好海淘這把火?(1 / 2)

順豐&網易,能否燒好海淘這把火?

營銷

作者:黃冰

這一輪的海淘熱大有越燒越旺的趨勢,順豐和網易也都不甘寂寞地插了一腳,它們是湊熱鬧,還是有備而來呢?

過去一年,跨境購物急速升溫,這把火大有越燒越旺的趨勢。一方麵,天貓、亞馬遜、京東、蘇寧、1號店等國內電商平台紛紛推出海外購物項目,上線海淘頻道;另一方麵,傳統海淘網站如洋碼頭、蜜淘網、蜜芽寶貝等加速海內外布局,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此外,眾多新成立的海淘網站如海屯村、鮮Life、金箍棒海外購等借助資本推力入場,有些項目甚至未上線就已經融到A輪。

有人說這一輪海淘熱不過是跨境貿易的虛火,還有人說這是實實在在的又一個風口。虛火也好,實火也罷,火熱的局麵讓人血脈賁張,本著紮堆不缺席的原則,國內物流巨頭順豐和門戶網站網易在新年開始都插了一腳進來。1月8日,網易上線海外直采平台考拉海購,1月9日,順豐旗下海淘電商平台順豐海淘也宣布正式上線。兩大巨頭的入場,是讓海淘的虛火燒得更旺,還是讓海淘的實火做得更實呢?

海淘難不難?

海淘,也稱為跨境購物,是國內消費者到國境以外采購商品的消費行為。與境內購物相比,跨境購物有幾個明顯的區別:

第一,支付。在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工具開通國際結算功能之前,消費者要想跨境購物,必須持有能夠支持國際貨幣結算的信用卡,如美國運通卡、萬事達卡等。第二,物流。由於大多數國際電商網站或境外商場的銷售範圍僅覆蓋本土,不支持跨境郵遞,因此,跨境購物必須在購物國尋找轉運公司在境外收取商品,然後由轉運公司集中發往國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這是跨境購物唯一的物流解決方式,轉運過程短則一周,長則數周。第三,關稅。跨境購物是一種進口貿易,必須接受海關監管並繳納關稅,稅率的高低,成為影響海淘商品價格的關鍵因素。第四,海淘要求消費者擁有一定的外語水平,對國外企業、品牌和產品有一定的認知。

由於跨境購物的以上特點,擁有海淘需求和真正參與海淘的消費者長期都局限在一小部分人中。最早的跨境購物是有國外生活背景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後為了購買境內限售或禁售的商品,到Amazon、eBay等國際電商網站購買商品;後來,留學代購、旅遊代購等方式興起。從2013年起,國家對外開放政策及加速跨境貿易政策出現實質性利好,上海自貿區的建成及多個地域預設自貿區,為跨境物流和跨境支付提供了新模式,2014年海關總署56號文明確了跨境電商的合法地位,跨境購物插上電子商務的翅膀,開始出現井噴式增長。

如今,海淘市場的幾個關鍵問題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比如,支付方麵,PayPal、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都開通了國際貨幣清算功能,為海淘網站提供現成的擔保支付解決方案;物流方麵,國內物流快遞企業紛紛在全球各地開展海外倉儲、跨境轉運、海外自提等服務,物流費用降低的同時也提高了物流時效,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寧波等多地設立的保稅區與入駐企業展開了深度合作,大大提升了通關效率。隨著接觸和參與跨境購物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國別界限逐漸消失,國人真正做到了“不出家門,買遍全球”。

順豐電商:疊床架屋,海淘發力

順豐作為一家擁有15萬名員工和全國數千個快遞網點的物流公司,對本業順豐速運近200億元的年營業額並不滿足,頻頻跨界電商領域。從2010年在深圳開展“E商圈”業務開始,順豐先後嚐試過高端禮品電商(尊禮會,2012年3月)、生鮮電商(順豐優選,2012年6月)、O2O社區體驗店(嘿客,2014年5月)、海淘電商(順豐海淘,2015年1月)。前兩項基本是試水,直到順豐優選才逐漸找到網絡零售的感覺。當然,順豐取得的成績也可圈可點,2013年全年銷售額為4億元,2014年“雙11”期間生鮮銷售額突破2.8億元,總訂單量達2349萬單。但這個成績與順豐對電商業務的投入相比(據說僅嘿客在全國的布局就投入了80億元),幾億元的銷售額隻能算是剛起步。

順豐通過這幾年的摸索,逐步從零售門外漢轉為內行,累積和沉澱了相關人才與能力,搭建起基於自身資源優勢的O2O零售平台,在跨境貿易方麵也是籌備已久。首先,順豐優選早就上線“優選國際”板塊,采購渠道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種直采能力甚至超過大多數在跨境貿易領域經營多年的企業。其次,在跨境購物的物流環節,順豐回歸物流本業上線海購豐運,提供海外倉儲與轉運服務,目前已開通美國寄往中國大陸及港澳台的轉運服務。最後,與國內自貿區開展合作建立保稅倉,搭建“海外直采+保稅倉備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