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嚴峻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社會尤其企業家們認識到簡單粗放型的增長已經難以為繼。如何使企業更富有彈性,從一個僵化刻板的組織轉變為富有適應性、創造性的組織,從而保持長久的競爭力,是管理者麵臨的巨大挑戰。管理變革、機構再造,成為生死攸關的課題。
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管理變革的核心是人的組織方式的變革。
關注人,關注變革中的人,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是企業家們不得不麵對的問題。
伴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80後乃至90後將成為企業員工的主力群體。與上一代人相比,新一代人在知識結構、心理訴求上有顯著的不同。除了追求物質回報外,更追求精神層麵的幸福感和認同感。
如何領導新一代,並使新一代員工擁有健康的心理,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企業家和管理者的重視。近年來,很多企業家也積極嚐試引進各種心理學管理理念,請來谘詢師為企業做培訓,但往往收效甚微,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1)前度盛行的心理學管理,包括大量的心理學管理書籍,往往照搬國外經驗,並且主要關注大企業,過於傾向理論化,這些來自於國外商學院的學院派思維,不太適合中小型企業運用,沒有注意到企業員工的認知水平。
(2)企業家們缺乏長期建設企業心理健康的理念,往往是追求一時風潮,很少有把員工心理與企業長期發展聯係起來,沒有量化到經濟指標。
我在一些企業調研時發現,員工幸福指數、心理健康狀況和企業發展狀況存在高度的正相關性。一個員工歸屬感強的企業往往能獲得更高的人力資源回報,產生良好的經濟收益;伴隨著企業利潤和企業家收益的提升,員工則獲得更高的回報,從而形成正循環。這是一種雙贏的格局。
阮列敏女士作為一名心理專家,同時又是一家大型三甲醫院的院長,在長期的學術研究、臨床診斷和管理工作中,對如何在管理中運用心理學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長期的實踐經驗。
難能可貴的是,她沒有把這本書寫成晦澀難懂的純理論著作,而是通過實際案例分析,用流暢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闡述管理中的心理學。無論是從心理學角度,還是從管理學角度,讀之都受益匪淺。
常毅敏
2012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