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劃定這個範圍需要很高的政策水平,這也是造成國家或企業間競爭力高低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一鬆就亂,一緊就死”的現象,常常讓決策者舉棋不定,進退兩難。那麼,究竟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為企業或團隊劃定一個合理的製度邊界呢?
一個屢試不爽的秘方是通過研究行業的本質,來分析我們的管理關鍵點,並判斷哪些是細枝末節的問題,從而形成管理製度的邊界。成功的管理製度,在於能夠激勵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模式創新的前提,正是源於對行業本質的深入理解。與此同時,這種對行業本質的洞察與理解,反過來又為管理製度的科學建立提供了素材和依據。
二流的管理者,常把太多精力花在了探討現有模式下工作效率如何提高。結果往往是頭趴得過低,卻疏忽了方向的正確與否,忙前忙後,時間浪費在了行政類的瑣碎事務上,到頭來在最應該花心思仔細琢磨的模式創新問題上毫無建樹。
我們知道,如今北京的燕莎,上海的第一百貨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風采,取而代之的,是人頭攢動的ZARA和H&;M等洋牌子,雖其品牌本身遠算不上什麼大牌,卻已悄悄成為服裝業中最賺錢的公司。他們不用大牌的設計師,也不在布料上做文章,卻每每能夠獲得大眾的青睞,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正是他們,準確把握住了所在行業的本質,即誰能縮短從設計到終端零售這段前導時間,誰就能占領市場的製高點。為此,他們公司的各項製度,統統是圍繞加快物流速度展開的,而其他的內容統統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甚至包括人工成本:他們不在乎工人的月薪是2000元還是3000元,以至於工廠車間全部放在高人力成本的歐洲或美洲。當我們的民族服裝企業還在頗費心機,製定各種紛繁複雜的操作規程和管理辦法“監督”員工時,人家卻通過緊握行業本質所設立的特色企業製度,正創造著商業奇跡:一件衣服從西班牙母公司開始設計,到遠跨重洋出現在上海的淮海路門店,僅需要15天,而這個時間在其他服裝企業常常要花去一個季度(平均水平)。就是這種“極速盈利”的模式,讓本不具備先發優勢的他們後來居上,一躍成為行業的老大。
這個事例發人深省,它告訴我們,作為企業的管理者,該如何確定製度的邊界,進而使企業上下迸發出巨大的發展動力。
本人推崇環境的適當寬鬆,但同時也追求管理邊界的明晰。因為太多教訓讓我們認識到,一旦這個底線被打破,“環境紅利”將瞬間化為烏有。保持這樣的一個製度邊界的方法,就是采取極其嚴格的監督處罰機製,讓所有膽敢破壞規則鋌而走險的人,付出沉痛代價,讓大家對規則的遵守逐漸變為一種習慣。
新加坡是亞洲最富庶也是社會秩序最好的國家之一,為什麼?因為政府下決心通過嚴刑峻法,規範人民的行為,讓所有不文明的人害怕。那裏的鞭刑,是目前世界上很少見的一種酷刑,鞭子是用藤條製作的,一鞭下去便皮開肉綻,令受刑者生不如死。
曾有一名美國男子,在新加坡的一處公共場所塗鴉,被法官判處鞭刑6鞭。在當時,此事件甚至造成了新加坡和美國的一個外交小摩擦。美國政府曾出麵,連施壓帶求情。新加坡總理說:“看在美國的麵子上,減去2鞭,但必須執行4鞭!”後來這個美國人說:“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新加坡,我屁股上的印記大概一輩子也消褪不去的。”
為了規則的莊嚴,新加坡人不惜暫時犧牲同一個親密國家的重要關係,這就是該國搶劫偷盜等事件非常少的關鍵原因。由此形成的文化和良好治安環境,為國家帶來了更多投資與商業機遇,保證了經濟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