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作秀

科技與人文

作者:梁盼

令人稱奇的是,王祥大冬天脫衣睡在冰上求魚,雖孝得“赤裸裸”,但卻與忠扯不上。

西晉的孝子王祥,大冬天赤身躺在冰麵上,試圖利用體溫化開寒冰掏魚,給母親吃。好在天可憐見,突然寒冰融化,兩條鯉魚跳出來。這就是“臥冰求鯉”的典故。王祥成為孝道的楷模,還有重要的一個“補充信息”,即要吃魚的母親隻是王祥的後母,而且後母待他很不善,隻對親生兒子好。王祥以德報怨的孝行,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被首次載入“史冊”,後來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也將其收入囊中。

接著,唐初房玄齡編撰的《晉書》,則以“正史”的形式,讓王祥的故事不再隻是傳奇,而是言之鑿鑿、不容懷疑。王祥被後人銘記,不僅僅隻是因為一個孝舉,更多的是他的行為被“神話”後,名氣暴漲。曹魏政權屢次邀請他出山做官,可他就是愛答不理。愈是不出山,執政者對他的興趣也就愈大,名人效應就更是加速釋放。

到了年近七十歲的高壽之時,王祥才出來做官,可年齡不是問題,被封侯拜爵,做皇帝的老師,風光無限。沒多久,曹魏為司馬氏取代,新政權對他依然癡心不改,還是給他位列三公的最高規格待遇,活到快九十歲他才壯烈“犧牲”,晉武帝司馬炎哭得像個淚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迭頻繁,人心焦躁,怪誕之事常發。其實,王祥的“臥冰求鯉”,除了往祖墳裏深挖的孝行美德之外,更有一分魏晉怪誕的味道。而且,別人的怪誕大都偏於放肆的路數,但王祥卻別開生麵,從孝德上殺出一條血路,令人不敢冷眼旁觀,說三道四。的確,王祥這個秀,做得很完美,恰好撓在魏晉大時代的癢癢上。

魏晉瘋癲多變,人心狂野,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當然希望出現更多如王祥這般的孝子。孝就是忠,對家長孝,就能對國家忠。忠於國家,才能不鬧事,不思變,不串聯搞上訪。其外,孝還寓意著一種安靜平和,不搞大起大落,始終如一地保持一顆平衡的心,持之以恒地做一個意誌堅定的人,即便泰山壓頂,也能守住底線,這樣才能實現一個“祥”字,如王祥之祥。

而這“祥”,正是魏晉時代嚴重缺失的,每一個新王朝的建立,都是突飛猛進,得益於整體社會環境的不“安靜”與不“忠”。但每當新政權居安思危,治理天下時,就又希望百姓能孝順親長,國家能從中獲取極大的附加值,得以安定和諧。可令人稱奇的是,王祥大冬天脫衣睡在冰上求魚,雖孝得“赤裸裸”,但卻與忠扯不上。王祥都快七十歲了,才出來做曹魏的大官,既然在家裏如此孝順,那就對國家更應該死心塌地。可司馬炎經過“禪讓”,廢了魏元帝曹奐之後,作為舊朝具有崇高威望的遺老王祥,卻在新朝照樣吃香的喝辣的,繼續充當“感動中國人物”,成為輿論與官場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