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今又傳花雨

編輯前言

古“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非歐的商業貿易路線。廣義而言,其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的陸上商貿通道,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海上絲綢之路”則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故又稱“南海絲綢之路”。其亦形成於秦漢時期。

中國當前大力推行的“一帶一路”戰略,即肇始於此。

古代“絲綢之路”曾盛極一時,這從甘肅省歌舞劇院於1979年首演的《絲路花雨》可窺見一斑。該劇以盛唐時期為背景,以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頌揚了中國和西域各民族源遠流長的友誼,再現了唐朝對外經濟文化交往頻繁的盛況。

在漫長的曆史時期,這兩條“絲綢之路”載沉載浮、時盛時衰。一直綿延至明初,猶有鄭和七下西洋的“驚豔之舉”。

令人痛惜的是,由於種種複雜曆史因素的羈絆,自鄭和之後,當時的“天朝大國”開始牢牢關閉對外開放的大門。直至19世紀中葉,因銳意“鼎革開放”而日漸興盛的西方諸強以船堅炮利叩開了中國塵封已久的國門,中國才被迫重新踏上漫漫開放征途。但“閉關鎖國”使中國錯失與世界同步發展資本主義的良機,付出了慘痛而巨大的代價。

如今,中國決策層提出旨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包容性開放發展的“一帶一路”大戰略,正是基於對曆史經驗教訓的研判和汲取,對當今世界潮流的積極適應和主動布局,不可不謂高瞻遠矚。本期《中國經濟報告》“封麵專題”,就聚焦於這一大戰略。

國研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接受中國經濟報告記者專訪時闡釋道,“一帶一路”是中國提供給世界的一種公共產品,它是一個通過深化沿線國家經貿投資合作,來共享發展機遇的戰略倡議和行動。盡管並非要對抗美國,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要發揮一個主要的倡導者、貢獻者的力量。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是主動性戰略而非主導性戰略,是以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為依托,並進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戰略。

國研中心研究員王輝分析道,通過“一帶一路”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推進實施,將對中國區域發展格局起到總體優化和戰略提升的作用,將有助於形成內外統籌、南北互動、東中西協調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給本刊撰寫的專文《美國霸權還是美國主導?》可視為其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某種回應。他認為,盡管美國主導的時代還沒有結束,但必定會發生重要改變。這些改變能否提升全球安全與繁榮還有待觀察。

如何遏止中國宏觀經濟的下行趨勢是各方都極為關注的焦點。為此,國研中心黨組成員餘斌在《中國經濟:危機與改革賽跑》一文中指出,如果我們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遲遲不能邁出決定性的步伐,那可能就需要一場危機才能解決當前所存在的問題。

從本期起,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成為新的專欄作者,他在《改革“蜜月期”已經結束》一文中認為,官員積極作為,改革才能動起來,才能避免改革成為半拉子工程。構建“激勵兼容”的官員考核機製,則是打破不作為的根本路徑。

怎樣才能通向創新創業之路?諾獎得主、以色列科學家丹·謝赫特曼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強調,創新文化至關重要。在一個群體中,個人是否敢於提出突破常規的說法,能否勇於站出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創新精神的有無,這也是中國能否實現創新戰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