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土栽培技術原理及方案研究
出類拔萃
作者:馬清豔 蔣加文
摘 要: 我國無土栽培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進步很快,全國許多研究機構、大中專院校和部分生產單位都在積極從事試驗研究,有一些已經應用到生產實踐中。文章探討基質缽栽培法、基質槽栽法、袋培法和岩綿培法等無土栽培技術原理和方法,對實踐應用中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 無土栽培技術 方案研究 技術原理
1.引言
我國無土栽培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進步很快。尤其是近二十幾年,全國許多研究機構、大中專院校和部分生產單位都在積極從事試驗研究,有一些研究成果已經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在農業作物栽培中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2.無土栽培技術原理和方法
無土栽培技術方法主要有基質缽栽法、基質槽栽法、袋培法、岩綿培等。
(1)基質缽栽培法
用釉瓷缽、塑料缽、普通瓦盆等做容器,填入基質,澆灌營養液進行蔬菜、花卉等作物栽培,稱為基質缽栽培法。
栽培時,一般底部填放卵石,厚度視缽的大小而定。例如,缽高40厘米,底部可填卵石8到10厘米。缽體下部需設有排水口和排氣孔。卵石上再放一層大約5厘米厚的小礫石,小礫石上再放約25厘米厚的蛭石或細砂等。礫石和卵石有利於排水和通氣,蛭石、細砂用於固定作物,保持水分和養分。在缽上部安裝供液管以便供液,供液時,要使缽體供液均勻。在缽的下部安裝排液管,回收營養液以備再用。
栽培過程中,每天要及時供應營養液2到3次,用礫石代替河砂,由於礫石顆粒大,疏鬆透氣性和持水能力強,用於盆栽作物效果更好。
(2)基質槽栽法
槽栽法和缽栽法原理基本相同,裝置一般由栽培床、貯液池、電泵和管道等幾部分組成。栽培槽的設置方式是用磚或水泥在地麵上砌成永久性栽培槽,也可用木板做成半永久性的槽。槽長一般為5米,寬1.2米,高30厘米,槽的尺寸可根據作物種類和溫室形狀而定。槽的長度受營養液滴灌係統的限製,以營養液能使槽的前端和末端滴灌量均勻一致為原則。在槽的長度方向應該有一定坡降,以利排水,坡降比例為0.5∶100(即每米下降0.5厘米)。槽的內側塗瀝青層,在槽的下麵鋪一層卵石,以利排水。在栽培槽的上端設置一貯液池,用管子引出,伸入槽內,安上閥門以便控製供液,栽培槽的另一端設置回液池,由排水管引出回收的營養液。
槽栽法常用的基質有砂、蛭石、鋸末、珍珠岩、草灰等,或使用上述基質混合成的複合基質,其中草灰和蛭石混合基質的應用效果最好。
(3)袋培法
用尼龍袋或塑料袋裝入基質,按一定距離在袋上打孔,作物栽在孔內,通過管道,以滴灌形式向作物供應營養液,稱為袋培法。這一栽培方法在美洲和西歐各國已經普遍采用,由於此方法投資少,使用方便,因此發展迅速,已成為無土栽培的主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