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從盒子中將這件白玉雕五龍紋筆洗拿出來,這件筆洗取整料雕琢而成,材料碩大規整,材質絕佳,白若割脂,凝脂生輝,溫潤厚澤,凝蘊章華,拋光精到。玉質細膩溫潤,晶瑩通透,寶光內斂,包漿自然。整器為橢圓形,器壁挖膛均勻,洗內深腹,弧壁斜收,壁內光滑。筆洗敞口,口沿圓潤。
筆洗外壁通景高浮雕雲龍海水圖,海水於器底翻湧澎湃,波濤洶湧,五龍騰躍其上,威猛矯健。龍五爪,方頭闊嘴,龍睛怒突,不怒自威。龍首顙頂圓凸,此為長壽瑞征。叉狀龍角衝天直立,鬃毛細如遊絲,須髯當風飄動,翻卷上翹。
龍身作盤踞狀又頗富身段之變化,靈活夭矯而又挺拔有力,剛柔並濟,深具淩空搖曳的層次感。四肢健碩,五爪回勾似鷹,充滿動感。周身鱗片光鮮,鱗次櫛比,雕琢細致入微。四周滿布祥雲繚繞,更添騰雲駕霧之象,盡顯威嚴恣意之神態。
雕工精湛,海水波紋及龍身皆纖毫畢現,靈活生動,極富韻律感。近底部波瀾橫生,意韻無窮,平添動感,五龍姿態各異,或攀至洗口,或低回逐浪,前赴後逐,雕琢寫實生動,刀法明快精準。精雕細琢於古樸白玉之上,刀法之細,刻工之巧,實為難得。
《爾雅·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嗬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此筆洗所雕神龍,絲絲入扣,紋理清晰,蒼龍遒勁威猛,磅礴之氣撲麵而來,猶如真龍再現,宛然如生,藝術感染力極強,足見乾隆盛世玉作工匠精湛的雕琢技藝。中國玉器經過幾千年的興衰,到清代終於發展到了高峰。
清代的玉器無論是玉材的選擇,還是玉器的品種、數量、加工技術和裝飾紋飾,曆史上任何朝代都無法相比。尤其在乾隆一朝,玉作達至巔峰,此時經濟與文化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宮廷玉器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乾隆二十四年以前,主要是用庫藏舊玉料和古代帶板製作生活用器皿和佩飾,二十四年以後,玉器的生產隨著新疆南北回部和準部上層貴族勾結沙俄發動的分裂割據叛亂的徹底平定,通往西域的交通運輸得以發展,新疆密勒塔山和於闐地區優質玉材得到大量開采,並不斷運入內地,新疆玉料大量進入宮廷,解決了長期阻礙玉器發展的原料問題,從而宮廷製玉進入異常繁榮時期。
清乾隆及此後,以蘇州、揚州、北京造辦處玉作為中心的琢玉業得到空前的發展。蘇州琢玉特點為精致秀媚,揚州玉器特點為豪放勁健,宮廷玉作則融蘇州、揚州於一體,具有精美極致的琢玉特點。乾隆以後,由於玉材的來源充足,在玉料的選擇上就更為挑剔,所以小件玉製品質地都優於前代各期。
此件白玉五龍筆洗正展現了乾隆宮廷玉器製作的絕佳水平,由於技術上的進步與提高,又正值乾隆盛世,四海安定,各種玉器作品均十分精致。乾隆皇帝深受宋以來文人“尚古”觀念影響,素以風雅自許,因此玉製文房用具品種增多,且製作精細,深受帝王喜愛,此玉製筆洗即為此中典型一例。
筆洗為文房用具,是文人們在書房盛水洗筆之器。玉筆洗從唐代開始逐漸增多,到明清兩代達到高峰。乾隆帝在把玩玉器的同時還對其賦予了情感與理念,把玩玉稱作是有“善治量才”的理國之德,他說:“不使良材屈伏沉淪,將其剪拂出幽,以揚王庭而佐治理”。
由此看來,乾隆帝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及鑒賞眼力,也因藏玉總結出了獨到的治國方略,如此把收藏與治國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帝王唯有乾隆。此器材質上乘,色澤均勻,溫潤質白,器壁薄厚均勻,雕工精湛,拋光細膩,仿古風格濃鬱,小巧精致,古香古色,是清代宮廷仿古作品中的精彩之作。
玉孕育自天地自然之靈氣精魂,而又經能工之手嘔心琢磨,天意人願和諧結合,並能相互融融,殊為難得。玉質的晶瑩溫潤與五龍筆洗之優美莊嚴結合,中正雍容,華麗典雅,處處流露出乾隆禦製玉器之美,藝術思想穩健成熟。
置於案頭,與筆墨共論春秋,則身雖居於書齋鬥室,心神卻為之豁然開朗,悅目怡情,珍品難得。整器造型雍容端莊,曲線婉轉流暢,結構嚴謹有度,形製典雅,彰顯出至尊無上的皇家氣息,堪為清宮同類作品中之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