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李廷珪墨那就不得不提李廷珪這個人,李廷珪,南唐製墨名家,原名奚廷珪,祖籍易州。唐末遷居歙州,製墨絕佳,深得南唐後主李煜賞識,任墨務官,賜國姓,易名李廷珪。李廷珪在繼承祖輩技術的同時,努力創新。
他經反複研究和無數次的實驗,發明了新的配方:鬆煙一斤、珍珠三兩、玉屑一兩、龍腦一兩,和以生漆、鹿角膠、珍珠、犀角、藤黃、巴豆、桐子油、麝香、冰片、梣、木皮、石榴皮等物,搗十萬次。所以他做的墨,膠不變質、墨不變形,質量大大超過了爺爺和父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遂又形成了新的品牌“李廷珪墨”。
“沒錯你這塊墨錠極有可能就是一塊傳說中的李墨,因為這塊墨錠無論是分量、紋理、氣味、圖案、文字,都與書上關於李墨的記載一樣。據說,李廷珪所製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而且堅硬如石,“其堅利可削木,墜溝中,經月不壞”。墨磨後的邊緣如刀刃,可以裁紙。
有人做過實驗,用這種墨抄寫《華嚴經》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還有位學生研磨習字,“日寫五千”,一枚墨竟整整用了十年的記載。有貴族嚐誤遺一丸(李廷珪墨)於池中,逾年臨池飲,又墜一金器,乃令善水者取之,並得墨,光色不變,表裏如新。由此可見該墨多麼細密和堅韌!”黃老說到關於李墨的事情那是娓娓道來。
“老黃說的沒錯,我們都知道南唐李後主為政無能,卻潛心筆劄,而且作書畫時隻用“諸葛筆”、“李廷王圭墨”、“澄心堂紙”、“婺源龍尾硯”,始有南唐“文房四寶”標準之說。李廷珪墨已名列其中,可見其名氣之大。後來該墨還成為了皇家賞賜功臣的重要禮品。”馬老借著黃老喝茶的功夫繼續說道。
其實這塊李墨是真是假在柳亦辰心中早有定論,在異能的鑒定下這塊墨錠散發出幽幽紅光,就說明這塊墨錠是唐代時期的,隻是柳亦辰怎麼也想不到這麼一塊千古一墨居然會被人花費心思的藏到硯台裏麵,如果要不是他有異能的話估計這塊李墨會永遠的留在這塊硯台中吧。
“幾位前輩那你說這塊墨錠上麵的印章為什麼會變得這麼模糊呢,你說這塊印章是李廷珪自己的印還是南唐李後主的印啊?”
“我們剛才說了真正的李墨,質地非常的堅硬猶如玉石一般,浸泡在水中是不會化開的,至於這上麵的印章為什麼會模糊我想是上一個擁有這塊李墨的主人把這塊墨錠浸泡在水裏時間長,所以上麵的印記才會顯得模糊。不過這也是我自己的猜測,或許是這塊墨錠經常被人把玩也說不定...”黃老把自己猜測的想法告訴給柳亦辰。
不管怎麼樣今天柳亦辰也算是沒有白來,又一次撿到一個非常大的漏。“小柳你說你這運氣怎麼就這麼好呢,隨便買幾個紀念品就能遇到一塊李墨,你買的時候當真是不知道這裏麵有古怪的是吧?”白洺非常羨慕的看著他問了句。
“白老我真的不知道這裏麵有古怪,我買下來的時候以為這款硯台是一方名家所用過的硯台呢,誰成想這裏麵會藏著一塊李墨啊。這也算是意外的驚喜是不是,隻能說這件事情是碰了巧,還是我的運氣不錯,你們想吃啥隨便點,這幾天的夥食我全包了行不行?”看到幾位前輩臉上的表情後柳亦辰和他們幾位說道。
“這可是你說的,哎,啥也不說了,咱們還是趕緊吃飯吧,要不然的話這些菜都要涼了。隻要你小子把你那些藏品經常讓我們幾位欣賞欣賞就行了,你說這好東西像是長了腳似的全跑到了你那裏。”柳亦辰把東西全都收拾好之後他們幾人在極度興奮中吃完了今天的午飯。
吃完飯休息好後幾位前輩拉著柳亦辰回到古玩市場,那幾位說什麼今天也要撿一個漏回去,要不然的話今天晚上都休息不好。沒辦法柳亦辰隻好跟著幾位前輩回到古玩城,今天柳亦辰的收獲已經夠大,所以他下午的時候隻是捎帶著為茗雅軒收了一些東西回去。
下午的時候主要是陪著幾位前輩,滿足他們幾位想撿漏的願望。可是逛了整個古玩市場大漏倒是沒撿到,白洺白老師買了不少的瓷片回去,因為他開的就是古瓷片博物館,黃老和馬老兩人也各有收獲。兩個人撿的漏雖然沒有柳亦辰的大,但是能有這樣的收獲他們兩個已經是非常開心,畢竟誰也不能像柳亦辰那樣天生就擁有好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