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畫聖吳道子(2 / 2)

柳亦辰則不然他在老爺子那裏看書的時候看到過關於這幅畫的描述,雖然這畫上麵隻有星星點點的墨點還有一個大大的圓圈,不過如果這畫真如相傳的那樣這絕對也是一幅神跡。

孔叔和司徒楓看到柳亦辰嘴角的那一抹笑意問道:“小柳,亦辰老弟這東西到底是什麼啊?”柳亦辰看了看時間還早呢把畫放到一旁讓孔叔找東西把它保護起來後然後向他們解釋道:“孔叔楓哥解釋這幅畫之前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們一下,你們知道唐代畫聖吳道子嗎?”

“亦辰老弟這人我知道,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為畫聖,又名道玄。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縣尉不久後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曆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

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其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司徒楓對吳道子並不怎麼陌生,老爺子在家的時候也經常和他說吳道子的一些東西所以他已經在心裏麵記得滾瓜爛熟。

說道一半司徒楓反問道柳亦辰:“亦辰老弟關於吳道子的事情你又了解多少啊,民間對於他的傳說可不少咱們三個一人說一個怎麼樣?”“楓哥你這還真的難不倒我,前兩天在老爺子那看書正好看到關於吳道子的介紹來著,既然楓哥有如此雅興那我就先來說一說吧!”

“相傳公元742-755天寶年間,唐玄宗突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橫生,遂命吳道子乘驛傳赴嘉陵江去寫生。到了嘉陵江吳道子漫遊江上,縱目遠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的掠過當時的體會與感受便深深銘記在心上,並沒有繪製一張草圖。

當吳道子遊覽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後回到長安,玄宗問他繪畫的情況時,他回答說:“臣無粉本,並記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繪畫,吳道子不是將嘉陵江山水表麵羅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勝的境界,即把這一帶的山川壯麗優美與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揮筆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裏的旖旎風光躍然紙上,玄宗看了嘖嘖稱讚。”

這就是吳道子日畫嘉陵三百裏的故事,柳亦辰講完這個故事也有些口渴拿起茶杯喝了一杯茶後笑笑讓司徒楓接著他的繼續說。

“唐朝時候畫聖吳道子來朝雞足山。他在金頂寺住宿的那天晚上,做了一幅《立馬圖》,那馬畫的真是活靈活現,要畫到最後一筆馬尾的時候他忽然感覺身體不適就去禪房休息了,第二天便早早下山,把那副問完成的《立馬圖》給忘記了。

吳道子下山後禪師細看《立馬圖》才發覺馬尾巴還沒有畫,十分惋惜但也無可奈何,隻得將它掛在禪堂側室中。禪師每天要在畫前燒一爐香,一來懷念大師,二來觀賞馬圖。看那匹馬越看越覺得活靈活現的,好像嘶鳴著要跳下來一樣。

突然山下十來個農人鬧鬧嚷嚷的衝進寺院來狀告禪師,說寺院有一匹禿尾馬糟蹋自己的莊稼。禪師百般辯解說寺院不可能養馬的,農人仔細搜過寺院也一無所獲。禪師突然想起那幅畫來便告訴農人,自己無馬隻有一幅吳道子大師畫的立馬圖,請進屋來看看。

農人一看那圖上的馬都大吃一驚紛紛指著畫上的馬說道:“就是它天天夜裏麵偷吃我們的莊稼。禪師大怒,指著禿尾畫馬罵道:“畜生,留著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裏去。”一說這話,隻見那馬跪了下來,兩眼流著淚。莊稼漢看著真是驚奇,覺得把它燒了也可惜,就說:“算了,隻要它誠心改悔,不再糟蹋莊稼就行了。”

這些故事也說明了吳道子那出神入化的畫工,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麵之所以有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就是因為他不斷的創新。把凹凸麵,陰陽麵,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結合物體內在的運動,構成線條的組織規律,如衣紋的高、側、深、斜、卷、折、飄、舉的姿勢,完全基於線條的組織而描摹出物體的性格。

這種線的要求是嚴格的,每一根線都符合造型傳神的要求,每一根線都充滿了韻律美,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創造的線。吳道子的畫風為唐代和宋元以來的許多畫家所效仿、借鑒。宋代畫家李公麟的樸素淡雅的“白描”,便是從吳道子“不以裝背為妙,隻以墨蹤為之”的白畫發展而來的,白描成為我國繪畫上的一種新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