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2)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香透長安》更多支持!

深秋季節,道路兩旁樹木的枝幹,枯瘦嶙峋,直指天空。沒掉落的枯葉在樹枝上搖搖欲墜,當蕭瑟的秋風刮過,便身不由己地離開枝幹,隨風飄搖,在空中打著璿兒,似乎是想挽留掙紮著什麼,但最終仍是無力地墜落到地上。地上早已是鋪滿了黃葉落花,落得早的已被人馬車輪碾入塵泥,落得晚的則一層層地覆於其上,遠遠望去,整個官道上都厚薄不勻地鋪上了一層枯黃。

這是通往大唐長安的官道,剛剛經曆了黃巢之亂的長安,百業凋敝,往日車水馬龍,萬國來朝,四方客商雲集的景象已不可再見。偌大個官道上冷清寂寥,隻有一隊官兵,持戟跨刀,押著幾輛高大的囚車向長安方向緩緩前進。

秦若雲蜷縮在其中一輛囚車之內,透過囚車柵欄的空隙往外望去。隻見一片黃葉飄搖,隨風而至。秦若雲從空隙處伸出一隻手,輕輕攤開,那片黃葉竟然輕輕飄飄地落在她的手心。秦若雲微微一笑,用另一隻手把這片落葉輕輕捏住,拿到眼前仔細端詳,輕聲歎息道:“又是秋天,真巧。”

忽然,同囚車的一個女子顫抖著道:“長安快到了!”這句話立刻引起了同一輛囚車內的其他幾個女子的哀聲一片,哭泣的聲音漸漸大了起來。這些女子自從被大唐的官兵捉住,就被關押在這狹小局促的囚車之內,憋悶委屈,受盡欺辱。但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未知的命運,是生是死,是福是禍,難以預料,一路驚恐惶懼。聽押解的官兵們說,她們都是逆賊眷屬,被押往長安是因為各藩諸侯要向大唐皇帝獻俘請功,而她們將在獻俘儀式上被當做戰利品呈獻給皇帝。獻俘儀式之後,等待她們的必是一死。隨著長安的逼近,這些女子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命運的終點,恐懼之下,哭泣出聲。

其他幾輛囚車上的也都是女子,她們顯然也都看到了長安城巍然的城郭輪廓,一時之間,哭聲大作。

隻有秦若雲雲淡風輕般地看著手上的落葉,對耳邊的哭聲充耳不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之中了。長安快到了?看來一切都該結束了。人生命運正如這落葉一般,經曆春季萌發,夏季蔥鬱,終將零落成泥碾作塵,誰能逃過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命運?

她抬眼望著遙遙在望的長安,雖然這座城市經曆戰亂,幾易其主,滄桑破損了許多,但這並不妨礙它在日光之下展露它的巍峨雄偉。這是自己五年來第幾次到長安了?對,是第三次吧!第一次,自己還是個明媚的少女,坐著青布篷幔的馬車進入長安,懷揣著對未來和愛情的向往,心中雀躍興奮;第二次,自己重傷未愈,躺在華麗的八匹高頭大馬所拉的馬車中,在千軍萬馬的簇擁下,在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中進入長安;而這一次呢?她抬起手腕,看著手上的鐵鐐,自嘲地笑了。

車輪粼粼,在一眾女子的哀哭聲中,囚車不緊不慢地漸漸臨近長安。轉過一個彎道,一道河流橫亙眼前,河水清淺,潺潺流淌。一座寬闊的石橋橫架河上,橋上有亭,四角飛翹,若淩虛而行的飛鶴。這便是著名的灞橋,正好在長安通往潼關洛陽的必經之處。因此橋距離長安僅有數裏之地,常有人在此設置酒席為赴任經商,遊曆歸鄉的離京而去的親朋餞行。橋下河水潺湲,岸邊楊柳依依。幾杯薄酒下肚,或賦詩相贈,或折柳相送,離愁別緒縈懷,往往淚眼婆娑,故橋又名為“銷魂橋”,蓋取江淹《別賦》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之意。

如今戰亂初平,長安人丁稀少,自然再無灞橋折柳、長亭送別的雅事了,灞橋也呈現出一派破敗的景象。但它陡然出現在眼前時,秦若雲的心仍然不由一跳,因為,她分明地看見,橋上站著一個熟悉的身影。

那是一個女子,逆光而立,身穿粉綠色的長長的鬥篷,鬥篷的帽子戴在頭上,整張臉都隱藏在帽子的暗影之中,看不分明,但那挺秀頎長的身形卻是秦若雲再熟悉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