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屬有矛盾是正常的。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來說,處理下屬的矛盾有多種方法,必須分清情況,靈活對待。
凡是需要管理的地方,都會有矛盾存在。
國人都說,牙齒和舌頭平時配合得那麼好,也有磕磕絆絆的時候。
夫妻兩口子該是最交心的吧,但誰也不敢說自己一輩子沒有跟那一口子紅過臉。
更何況企業家麵對的下屬,還不都是兩口子。出現一些矛盾,出現一些糾紛,都是正常的。
處理下屬的矛盾,必須堅持這樣一個原則:有利於企業工作。
在堅持這個原則的前提下,可以有多種方法。
一是積極化解矛盾。
企業中,幾個副總之間也好,副總與部門經理之間也好,科室領導之間也好,有矛盾避免不了,但絕不能影響工作。
如果分管財務的副總,不順利給其他副總報賬;分管生產的副總,看不到一張生產進度報{L-End}表,出現這種情況,企業的管理就很麻煩了。把私人成見拿到工作上,是絕對不允許的。
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要盡量做好他們的工作,盡量讓他們言歸於好。
孫權就是這樣做的。
孫權從18歲開始當一把手,一直到70歲從皇帝的位置上死去,在位52年。他一生中,經曆了無數的溝溝坎坎,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會管人。
孫權一直在想辦法化解淩統與甘寧之間的矛盾。
要化解他們倆的矛盾實在太難了。因為他們之間不是一般的矛盾,而是有著不可調和的仇恨。
建安八年十一月,孫權帶兵伐黃祖。淩統的父親淩操作為大將,帶兵殺入夏口,被當時黃祖的大將甘寧一箭射死。當時,淩統才十五歲。
甘寧投奔孫權以後,以自己的智勇善戰,甚得孫權賞識。淩統從父親手中接過戰刀,在孫權手下,出生入死,屢建功勳,也是孫權的愛將。
甘寧投奔孫權不久,在一次宴會上,淩統在席上大哭而起,拔劍直刺甘寧,幸被眾將救下。孫權對淩統說:“那個時候,各為其主,戰爭中出手傷人,也是各盡其力。現在既然為一家人,何必再提舊仇?務必看在我的麵子上,不要爭鬥。”淩統說:“殺父之仇,我怎麼能不報?”仍然怒視甘寧。
孫權一邊勸解,一邊讓甘寧帶兵去守夏口。同時,加封淩統為承烈都尉。
甘寧對孫權的良苦用心頗為感激,就帶兵到夏口去了。淩統見孫權親自相勸,又加官進爵,也隻得含淚而止。
但淩統須臾也沒有忘記對甘寧的仇恨。
赤壁之戰後,孫權帶兵進攻合肥。一次在皖城大犒三軍,慶功筵席上,淩統見甘寧多受追捧,不禁怒上心來,拔下部下腰中的佩劍,走到席中間,說:“筵席上沒有樂器,我來舞劍助興。”甘寧當然知道淩統之意,就縱步而出,說:“我來使戟為樂。”呂蒙一見這個場麵,心知不妙,就提刀進入他二人中間,說:“你們都不如我的刀巧。”有意把他們分開。
孫權聽人報說筵席上的事後,慌忙騎馬趕來,把他們喊開。淩統見孫權親自趕過來,怨氣難平,哭拜於地。
第二天,淩統上陣與曹操部將樂進廝殺,曹操的部將曹休放暗箭射中淩統坐騎,一下把淩統掀下馬來。樂進挺槍來刺淩統,甘寧見情況危急,一箭射過去,正中樂進門麵,從而救了淩統一命。
淩統回到陣上,拜謝孫權。孫權說:“放箭救你的人,是甘寧啊。”淩統轉身又拜甘寧,說道:“沒想到你能如此寬宏大量。”遂與甘寧結為生死之交。
見淩統與甘寧再無爭執,孫權由衷地感到高興。他們倆都是難得的戰將,倆人如果鬧起來,無論誰死誰傷,對孫權都是莫大的損失。
二是麵對矛盾“和稀泥”。
對企業人員之間的矛盾,隻要無傷於工作,就沒必要分個子醜寅卯來。化解矛盾畢竟是個得罪人的事。
清官難斷家務事,有很多矛盾是無法抹平的。企業內部人員之間的矛盾,也可能由來已久,也可能積怨很深。要從根源上去解決,既費時間,也費精力。調解不好,不是一方不滿意,就是雙方都不滿意,反落了一身臊。
有些小問題、小矛盾,今天你的鼻子,明天我的眼睛,反映過來以後,作為企業管理者,要輕描淡寫,盡量說一些台麵上的話。讓他們求大同存小異,而不能斤斤計較,睚眥必報。同事們相處,有什麼不能原諒的呢?
這個辦法就是“和稀泥”。和稀泥的發明者是唐朝的中宗皇帝。一天擔任監察禦史的崔琬,彈劾中書舍人宗楚客在邊關監守自盜,宗楚客對比矢口否認。中宗皇帝見一時也查不清,就讓他們倆在朝堂上結為兄弟,並告誡不要互相挖牆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