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篇:方向決定命運
你就成功了一半
什麼是“勢”?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中說得很明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分到合”與“從合到分”的過渡時期,都是社會轉軌變型的“大勢”,也是造就不朽偉業的最佳“時勢”。劉備因為抓住了“勢”,終於從一個販鞋織席的個體工商業者成長為一代開國之君。
(1)立“誌”還須抓“勢”。
簡單地講,“勢”就是創業的契機。
“勢”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但“勢”對有誌創業的人來講,卻又無處不在。
從大的方麵講,每一次的社會大變革,都是一次創業的“大勢”。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一些個體戶、手工作坊式的小商品生產者,就因為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大勢,成就了中國的第一代富翁。那個時候,有人總結說,“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後來,又有人總結說,“第一代富翁是技能型的;第二代富翁是知識型的;第三代富翁是智能型的”。不管從哪個角度總結,他們抓住了時勢,成為時代發展的弄潮兒,則是不爭的事實。
漢朝末年的劉備,從一個織席販鞋的商販,一步步走到開國皇帝的寶座上,也是緣於“勢”。
劉備是一個善於抓“勢”的高手。
古往今來,無論是從“治世”到“亂世”,還是從“亂世”到“治世”,社會的大轉折,都是造就不朽偉業的時代,也為英雄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時勢造英雄。劉備以自己的經曆,證明了這個亙古不破的定律。
劉備的童年時代是不幸的。
劉備的父親劉弘在涿縣當一個小公務員,可惜英年早逝。那時候劉備還很小,隻好跟母親一起住到鄉下樓桑村,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靠母親織席勉強維持生活。家貧出孝子,劉備稍大一點,便出去販賣鞋子掙點錢補貼家用,盡量減輕母親的負擔。
在磨難中長大的劉備,一直想改變自己的生活。這種改變,不僅僅是擺脫目前織席販鞋的窘境,而是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小時候,劉備與村裏的幾個小夥伴,在村頭一株百年老桑樹下玩耍的時候,就不無感慨地{L-End}表達出了自己的雄心壯誌:“我要是當了皇帝,一定用這棵樹做我禦用馬車的車蓋。”所以,羅貫中說他“素有大誌”。
“立誌”隻是一個戰略構想,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有一個遠大的戰略方向。但隻有把“誌向”與“時勢”結合起來,一步步地貫徹自己的發展戰略,才能最終走向成功。
劉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個體工商業”者;張飛則亦農亦商,不但“頗有田莊”,而且還兼營屠宰、賣酒。他們之所以都沒有在老本行幹下去,無不與漢末政務不舉、萬業蕭條的“頹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