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上“小清新”風正勁吹(1 / 1)

隨筆

作者:韓浩月

“小清新到底是什麼。單反?LOMO?帆布鞋?棉布裙子?格子襯衫?……”新周刊微博轉發豆瓣的一篇網文,在微博裏引發了新一場有關小清新的討論。無獨有偶,李宇春新發的專輯《會跳舞的文藝青年》,也以小清新的名頭出街。一股強勁的小清新風正吹來,以前被文藝青年壟斷的這種風格和氣質,正在迅速向大中學生群體以及個別成年人蔓延。

“七月晴天風吹過發亮的田野”、“騎著單車靠近月亮”、“跌進了浩瀚的海裏,跌進了洶湧的美麗”、“日落溫柔投射上反光鏡,收音機低吟淺唱的旋律”……這些豆瓣味十足的歌詞,多出自李宇春之手。你想不到吧?你不會想到,當年的那個假小子,後來被戲稱為春哥的李宇春,正在用小清新來清洗身上過多的標簽,實現從創作到形象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轉變。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當李字春成為小清新的代言人,小清新也將完成由文化現象到生活方式的交替。

小清新的來路有兩條,一條來自文學線,其鼻祖是村上春樹,後來安妮寶貝也被認為是小清新的主力發揚者,再者就是郭敬明旗下的諸多年輕作家了。另一條來自音樂線,陳綺貞、張懸、蘇打綠以音樂的渠道助推小清新的流行,內地的邵小毛身上則融合了音樂與文學的雙重清新氣質,成為媒體人喜歡的一個小眾歌手。網絡上的小清新聚集地,除了豆瓣之外,莫過於微博了,隻是,在微博被各種社會化的信息充斥的時候,專注於內心感受的小清新語文始終沒形成巨大的轉發量,但這並不代表,那些散落的語句,在逐漸凝聚,並且形成一種嶄新的生活觀。

在小清新成氣候之前,網絡上彌漫的是懷舊風,迄今為止,這股懷舊風威力猶在,不過卻在漸漸成為小清新的一種組成。沒錯,在小清新的語言體係裏,因懷舊情緒而形成的那些憂愁詞彙,占領了主要位置,但觀察小清新隊伍的壯大過程,能發現對各種新鮮事物的認知、對美好品質的追求、以及種種讓人愉悅的憧憬和向往,在竭力地要驅逐掉懷舊的傷感,“滿足”和“快樂”才是小清新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詞。

我認識一位成年男作家,這位寫作者至今保持著從年輕時代帶過來的小清新風格,他談文學、談寫作、談友情、談繪畫、談電影,一切與文藝有關的東西,均在他的視野中,而通常成年人所關注的社會、民生、國際時政等熱點話題,在他那裏幾乎看不到。實際上,對繁雜事物保持本能地排斥,是小清新們的共同特點,他們沒耐心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爭辯上,臉紅脖子粗絕對不是他們喜歡的形象,對外建立一堵圍牆,用以保持內心的安靜,讓小清新為浮躁的社會氛圍注入了一些寧靜。

有毒食品、首善造假、帶血的拆遷、救狗事件、天價酒單……開放的輿論環境讓汙濁的時代氣息撲麵而來,精英們吵架撕破臉皮,卻始終無法推動“常識”的普及,在大家無不自說自話的時候,小清新們的無語反而呈現出了一個決絕的抗拒姿態,我們應該向小清新學習,專注於精神世界,對人對事不急於下判斷,抱有“你且看他”的心態,無力改變世界的時候,就先去改變自己,小清新在為喧鬧世界降噪,我們不妨也在人人大聲說話的時候,把聲音放輕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