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境
日本本田技研工業公司(簡稱本田)是一個在國內生產產品、產品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其產品出口比例占到總產量的2/3。其中,又以出口到美國市場為主,本田出口到美國的汽車,約占本田出口汽車總量的60%。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之後,美國政府開始采取限製進口的政策。“自動限製”政策給日本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本田出口到美國的汽車價格優勢完全喪失,財政上也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以出口帶動生產的本田麵臨著一場嚴重的生存危機。
絕處逢生
石油危機後,美國開始麵臨通貨膨脹、經濟蕭條、國際收支赤字這三大困難。其中,又以國際收支慢性赤字最為苦惱。於是,美國不得不實施“自動限製”政策。
以生產耗油量大的大型車為主的美國汽車工業,在石油危機的衝擊下,銷售量急轉直下,三大汽車公司同時出現財政赤字。與之相反,日本汽車工業所生產的輕便省油的小型車卻大受美國消費者歡迎,日本汽車似洪水一般湧向美國,迅速搶占了美國大片汽車市場。美國汽車工業界對日本汽車“出口一邊倒”的策略大為不滿,強烈要求政府通過政治途徑解決日本汽車出口劇增的問題。美日兩國政府經過磋商對話,最後達成諒解備忘錄,日本政府答應1981年對美汽車出口實行“自動限製”,規定日本當年對美國出口汽車不得超過238萬輛。這種“自動限製”當年隻是作為一項緊急的臨時措施,限定期限為3年。但是,從那時起在美國政府的強烈要求下,美日兩國政府每年都更新“自動限製”的內容,一直延續至今。
接下來發生的兩件事更是雪上加霜:一是美國對進口產品一律加征15%的附加關稅;二是日元大幅度貶值,美元大幅度增值。
在如此不利的形勢下,本田沒有進行正麵反擊。本田一邊加緊內部財務緊縮和管理,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一邊則采取回避戰術,不再在日本本土上生產,而是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美國。本田之所以要在美國設立生產基地,主要是要避開美國政府的進口限製。因為在美國設廠可以擺脫美國政府“自動限製”政策的約束,直接通過在美國本土設立工廠來鞏固其在美國市場的地位;可以避免美國政府高關稅給公司利益帶來的損失;另外,在日元大幅度升值,美元大幅度貶值以後,在美國的租金成本、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等,換算成日元後變得更為便宜,這對在美國進行生產的本田將更為有利;在美國設廠,還可以不斷地直接與美國客戶接觸,隨時抓住客戶需求的變化,並能迅速地做出反應,這將更有利於鞏固在美國的市場。本田的領導層經過反複考慮,選中了美國俄亥俄州尤尼溫郡一個叫海阿裏斯比爾的鄉村地帶,作為在美國的生產基地。
本田為了積累在美國生產的經驗,於1978年3月組建了美國本田製造廠,從1979年9月起在當地開始摩托車的生產。結果,摩托車生產線的一次合格率竟高達95%,比在日本本土的工廠還要高。於是,本田正式做出了在美國當地生產轎車的決斷。1980年12月,與摩托車廠毗鄰的轎車廠破土動工,本田共投入資本2.5億美元(約合600億日元),這是本田創辦以來最大的海外項目。從1982年11月起,年產巧萬輛的阿科德牌轎車正式投產。美國本田製造廠直接招募當地的工人,並將他們送到日本的本田公司總部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現場培訓學習,提高他們的技能和適應能力。同時,它還努力實現配套設備生產的當地化,引進日本式的經營管理方式,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現在,美國本田製造廠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它生產的轎車堪與日本本土生產的轎車相媲美,還有相當一部分返銷到日本。本田公司運用回避戰術擺脫了美國政府的進口限製政策給企業造成的危機,而且使企業取得了新發展。
案例啟示
懂得一點戰術的人都知道,凡在與敵交戰的時候,如果敵軍人數眾多,我軍人數較少,地形對我們又很不利,就不要再作強行的抗爭,而應該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等待敵人士氣衰竭時再去打擊他。避過險境,可以保全軍隊的實力。當危機的起因與自己密切相關時,運用主動的方法來擺脫危機,是一種十分有成效的應變術。本田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麵對勁敵實行了巧妙的回避戰術,說到底,就是進行了有效的市場定位。
企業經營者麵對激烈競爭的市場,應冷靜、客觀地分析形勢,當發現企業實力不及對手時,千萬不可硬拚,應果斷實行退卻,並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向和產品結構,尋找新的市場,使企業擺脫潛伏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