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中國大智慧
卷首語
智慧是順勢而為的,沒有一成不變,甚至一招吃天下的永恒智慧。況且,在時不我待的新一輪涉及中國和平崛起、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機遇期裏,倘若沒有足夠的大智慧、大視野與大戰略,別說中國夢如何,之前的一切也將付之東流。
在剛剛開啟的“藍色青島大講堂”上,資深外交家吳建民以《藍色坐標下的中國與世界》為題的演講,引發了人們諸多思考,其中尤為看重和希冀大轉折機遇期的中國大智慧。
不難想象,時下和未來的中國,人們之所以愈加崇尚國家或民族的大智慧,關鍵在於看重它的體係之力,因為它所涵蓋的不僅是智力體係、知識體係、方法與技能體係,還包括非智力體係、觀念與思想體係、審美與評價體係等。而這樣的體係,不僅能夠對事物做出迅速、靈活、正確的判斷,也有能力予以問題的解決。
按說在前麵30餘年的改革開放發展過程中,中國進步的每一個裏程碑上,並不缺乏智慧的光芒,像1992年小平同誌南巡講話和2001年的中國入世,都堪稱典範。
知名報人周瑞金在紀念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就曾撰文評價說,小平的南巡講話,是中國共產黨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的宣言書,是動員全黨全國人民衝破“姓社姓資”思想牢籠,大膽借鑒人類文明成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進軍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奠基之作。而中國執意入世的艱難曆程,以及十餘年來中國與世界交往合作的累累碩果,也恰恰是大智慧運籌的體現。再往前看,中國革命的勝利,也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
但時至今日,在深刻變化著的世界大格局中,無論麵對矛盾重重的經濟、政治國際化,或是自身麵臨的重大經濟、社會轉型,中國顯然還要具備和發揮更大的勇氣與智慧。畢競相比近十幾年、二十幾年的發展和世界之風雲,前麵的智慧集成和運用,怎樣更好地契合當下或未來的趨勢?
這或許正是當下國人普遍困惑和焦慮的所在。盡管不少人期待,能否再像改革開放之初那樣,一次南巡就能瞬間衝破國人千百年來的思想痼疾。然而,這種想法或願望顯然不夠理性。我們需要繼承的是小平同誌的智慧精髓,但不是背離時間、背景的生搬硬套。畢竟時代不同,人們的思想基礎和物質積累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伴隨中國的快速發展,無論中國看世界,或世界看中國的視角也都在改變,甚至中國麵臨的國際責任和壓力都在加大。
就中國發展而言,雖說成績喜人,但現狀顯然不容樂觀。且不說當前的貧富差距如何,單就經濟發展而言,GDP逐年增長的同時,其實並未改變長期呼喚的從製造向創新轉型,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的發展方式,而且我國每年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汙染代價已達1萬多億元。
就在當下,老的困惑和焦慮還未消散,新一輪的投資衝動,又讓人心驚肉跳。近日媒體披露的“圍獵大鵬半島”即是一個典型。這個原本是深圳原生態環境保存最完整的“淨土”,如今在資本麵前岌岌可危,正成為各路人馬的狩獵對象,或者被完全推倒重建,或者已被納入開發計劃。而類似的現象,又何止深圳。
著眼國際,現狀同樣不容樂觀。用吳建民的話說,伴隨中國的超常發展,世界對中國的擔心、憂慮,甚至恐懼明顯加劇。這其中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一方麵恐因我們的發展速度太快,獲取資源的規模成倍增加,或將威脅生態與環境。而另一方麵,盡管我們強調開放發展,但由於國際一些慣性的意識形態,加之我們自身的缺陷,以及溝通不暢等,所獲得的世界理解遠遠不夠。
凡此種種矛盾、問題與憂患,不僅需要清醒與警惕,亦更需運用大智慧積極應對或化解。但怎麼應對和化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課題。起碼在“老外交”吳建民看來,根本還在於堅持貫徹小平南巡講話精神,一手抓改革,一手抓開放,尤其應時時以世界之大變革與潮流為坐標,在持續的“韜光養晦”前提下,與世界和平相處,共謀發展,爭取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言而總之,智慧是順勢而為的,沒有一成不變,甚至一招吃天下的永恒智慧。況且,在時不我待的新一輪涉及中國和平崛起、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機遇期裏,倘若沒有足夠的大智慧、大視野與大戰略,別說中國夢如何,之前的一切也將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