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語境下華語電影跨文化傳播策略(1 / 3)

全球化語境下華語電影跨文化傳播策略

名家來稿

作者:華靜

【作者簡介】

電影《金陵十三釵》劇照

21世紀的今天,“全球化”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概念,且這一概念的定義也從單一描述經濟領域的趨勢到具有更豐富的內涵。(魏然、鄒讚:《“全球化時代的華語電影與國族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載《電影藝術》2009年5期)作為在文化領域中僅次於電視最容易被影響的電影行業,其得益於“全球化”的同時,更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更新得到豐富和發展。“全球化”的大環境給了全球電影事業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也是華語電影發展千載難逢的機會。就目前全球電影局勢來說,好萊塢電影的一枝獨秀對於全世界的民族電影、本土電影的發展都是一種威脅,但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東方文化曆史和承受著巨大現實磨難的民族來說,全球化也會給民族電影和本土電影帶來發展的機遇。中國的電影產業也要積極“走出去”,用新世紀發展的眼光來麵對新世紀的新氣象。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正是以這種發展的眼光把新世紀的華語電影帶入國際世界中。從李安的《臥虎藏龍》、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等一係列享譽內外的經典電影,到如今張藝謀的《英雄》、《金陵十三釵》等一係列頗具爭議的商業大片,華語電影已經在大踏步的走向世界,影響世界。這樣的改變一方麵證明了我國日益增長的政治經濟地位,另一方麵也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廣泛的市場需求,為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帶來了希望。

一、關於華語電影

什麼是華語電影?這個新概念又代表了什麼意義?這些問題隨著“華語電影”的流行而產生。有人認為華語電影就是說普通話或是廣東話的電影,也有人認為華語電影就是傳統中國電影。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電影正處於劇烈變革的時期,這時,西方學者“發現”了中國電影,於是便用“Chinese Cinema”來稱呼當時的中國電影。至今,一些西方學者仍使用這一稱呼來表示華語電影。(鄭煥釗:《“世界華語電影:詩學·文化·產業”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載《文藝研究》2010 年9期,149-152頁)

在漢語中的華語電影的概念出現在90年代後。華語電影作為“全球化”的產物。它不僅包括了大陸,香港,台灣的中國電影,也囊括了例如《臥虎藏龍》這類好萊塢製作的電影以及一些新加坡製作的中文電影。(陳犀禾、劉宇清:《跨區(國)語境中的華語電影現象及其研究》,載《文藝研究》2007年1期)新時期的華語電影已經不拘泥於形式和內容,而且語言也變得豐富多樣。華語電影因其內在的文化規律,已經衝破語言的障礙,成為一個具有強烈整合性,包容性,建設性的概念。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電影已經不是單一地區製作,(黃式憲:《華語大片:提升中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載《電影》2006年10期)例如《金陵十三釵》這樣的跨國合作比比皆是。華語電影的概念也隨著其服務人群的不斷擴大而不斷擴大延伸。

二、全球化語境中華語電影現狀

如今的華語電影已經是世界電影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新世紀以來,不論武俠片還是曆史片,不論魔幻片還是現實片,越來越多的華語電影影響著世界,更新著已知的中國印象。而華語電影的市場占有量也是節節攀升。

縱觀其相,《臥虎藏龍》為華語電影的崛起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華語電影進入北美和國際市場開辟了新的通道。隨後的《英雄》雖然收獲了褒貶不一的評價,但其卻成為之後中國大片走向世界的楷模。如今,不論是大製作的商業大片,還是小眾化的文藝影片,各大國際電影界的現場越來越多的出現華語電影的身影,同時,例如奧斯卡,金熊獎等重量級獎項的名單上也逐漸出現了東方人的名字。(張英進:《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空間》,易前良譯,載《文藝研究》2010年7 期)我們有理由相信,華語電影的前景一定是不可限量。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揚並不能建立在隻被中國文化接受的前提條件下,這樣拍出的電影一定是具有局限性而不被西方觀眾理解的。華語電影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也應該發掘其中世界共同的價值觀,以“普遍化”宣揚“特殊化”。對於未知的東方世界,華語電影的亮點總是在於它獨特的神秘性和未知性。就像李安的《臥虎藏龍》,其中的武俠元素使西方社會無法自拔。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則代表了東方文化的另一部分,其趨近於對現實生活中文化——京劇的展示也給西方觀眾帶來不小的衝擊。

三、《金陵十三釵》跨文化傳播手段分析

張藝謀作為中國新生的第五代導演,其電影的風格和作品的質量都代表著新生代華語電影的水平。《英雄》不僅僅是華語電影走出國門的轉折,更是張藝謀電影由文藝片轉向大投入商業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後《英雄》時期的電影例如《十麵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都誇張了影片中色彩的對比,模糊了影片內容的重要性。強於造型,疏於敘事。這些高產出大投入的商業片在為張藝謀帶來收益的同時,也使觀眾對他褒貶不一。此後,為了重拾觀眾的信任,張藝謀雖先後根據知名小說改編了《三槍拍案驚奇》和《山楂樹之戀》,收效卻微乎其微。作為張藝謀全力一搏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張冠宇:《從看張藝謀電影之路》,載《中華兒女》2012年6期)

1.中國元素的運用

為了傳播東方傳統文化,影片運用了大量的中國元素。旗袍便是典型的例子。在影片開始時,秦淮河妓女們便身著用華麗高貴的旗袍向觀眾展示了她們嫵媚動人以及中國傳統服飾的魅力。十三釵身上的旗袍完全仿造民國舊時期的樣式重造。這種30年代典型的“掃地旗袍”開叉較低,袍底落地遮住雙腳。而原先能遮住手腕的袖子也被縮短至肘。在影片的後部,秦淮河女人換上清純的學生裙則是旗袍又一種形式的體現。校服式的旗袍不同於華麗的長旗袍。它的並不華麗,卻以單一的深藍色色調簡單卻又不厚重的突出了女學生的青春模樣。影片中兩種旗袍的展示貼合時代,加強了人物性格塑造的同時也為影片增添了可信度。

南京方言則是影片中另一影響深刻的中國元素。南京話作為中國為數不多保留下來的地方方言,其研究價值和保存價值都是無窮的。在清代中葉之前,曆朝的中國官方標準語均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直至今日,南京話廣泛影響力仍然深深體現在現今中國的語言形態中。影片中出現的南京話,不僅把觀眾帶回故事發生的年代,也讓觀眾們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了影片的觀賞價值和藝術感染力。

此外,秦淮河女人們手中的琵琶,口中演唱的歌曲《秦淮景》也屬於中國特色元素的一種。《秦淮景》屬於蘇州評彈這一源於宋代說話伎藝的藝術方式。這首民歌小調原是根據《無錫景》改編描寫了秦淮的繁華、金陵的古韻不僅使觀眾對六朝金粉的南京有了更多的認識,增添了不少影片的中國味道。

2.西方元素的運用

《金陵十三釵》中大量西方元素的運用是影片一個重要跨文化傳播的手段。首先,影片中美國人約翰的角色本身就極具美國特征。這個來自美國的小混混在影片開始所樹立的是一個放蕩不羈的美國形象。他重自身利益,偏愛美色,躲入教堂隻為尋求庇護並且盡可能的躲避一切可能造成自身傷害的麻煩。但在影片的後期,他同情弱者,讚成和平,反對侵略者任何反人類的暴行。這樣的人物性格屬於典型的美國特征,符合大眾觀念。

其次,影片中男主角後期扮演的神父角色也是西方文化的一種。在西方社會中,神父可以說是信徒們在現世的精神寄托。作為教堂的負責人,神父除了主持日常禱告,聽取信徒的懺悔,還會主持彌撒,婚禮,為垂危者禱告。作為神聖的象征,這樣角色的設置使得影片的西方色彩更加濃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