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研究
作者:楊媛媛
【摘要】“禮貌原則”是語用學中的一個指導成功交際的重要原則。在英語寫作中學習禮貌原則,比較中西方禮貌原則的不同,遵守禮貌原則,並從語用含義的角度了解中、西方思維的差異。這對提高學習者在不同語境下進行有效、得體的交際、成功的交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禮貌原則
英語寫作語用含義
一、中、西方禮貌原則之比較
禮貌原則由於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標準也各有差異。國外學者Leech根據英美等西方國家人們的言語習慣、會話特點等提出了禮貌原則的六個準則即:
1.得體準則:最小限度地使別人受損,最大限度地使別人得益。
2.慷慨準則: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損。
3.讚譽準則:最小限度地貶低別人,最大限度地讚譽別人。
4.謙遜準則:最大限度地讚譽別人,最大限度地貶低自己。
5.一致準則:使對話雙方的分歧減至最小限度,使對話雙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
6.同情準則:使對話雙方的反感減至最小限度,使對話雙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國內有學者根據漢語的文化提出了漢語禮貌規範的四大特點,即尊重、謙遜、態度熱情、文雅,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與漢語文化有關的五大禮貌準則:
1.貶己尊人準則:指稱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人或事物時要“貶”,要“謙”,稱聽者或與聽者有關聯的事物時要“抬”,要“尊”。
2.稱呼準則:指人們出於禮貌,在稱呼上按“上下”、“貴賤”、“長幼”有別的傳統來體現人際交往中的社會關係。
3.文雅準則:出言高雅,文質彬彬往往被認為是“有禮貌”,“有教養”。
4.求同準則:就是注意與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保持相稱,說話雙方要力求和諧一致。
5.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盡量誇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
如果我們國內學者“禮貌原則”的五條準則與Leech關於禮貌的論述加以比較,就會發現中、西方的禮貌原則在語用含義和文化價值上是有差異的。其中“貶己尊人”的準則是最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如在指代自己時,中國人常用“鄙人”、“晚生”、“在下”等。而指代他人時則常用“您”、“賢弟”、“貴公子”等。稱呼涉及禮貌是漢語文化的特點。稱呼方式與禮貌有關,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係,也折射出說話者與聽話者的思想感情,如親呢、喜愛、威脅、警告、諷刺、戲謔等。漢語的稱呼一般需要說明彼此之間的關係,如親屬、同事、師生;上下級之間要體現出職務、頭銜,如“二叔”、“李局長”等。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稱呼,遇到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稱呼,甚至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和效果也用不同的稱呼。在中國文化中,學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因為中國文化傳統是“重名分,講人倫”,所以在稱呼上也要遵循“仁”與“禮”的法則。如此,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寫作中學習禮貌原則的同時也應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並以此來提高跨文化的交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