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金融學前沿課題—關注金融學發展應懂的金融學(1)(2 / 3)

行為金融學盡管已經提出了許多富有成效的成果,一些新的研究結論和思想也在廣泛應用之中,但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行為金融學還需要不斷充實和完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技術分析是建立於心理分析的基礎之上,即去分析行為金融理論的分析結論,再結合基本麵分析的長處,金融投資理論就會更加實用。

行為金融學的應用:避弭心理陷阱

行為金融學專家指出了幾種常見的心理陷阱:

羊群心理

一個人很難做到遺世獨立,與眾不同。在因特網股票狂熱的鼓動下,不少投資者盡管有顧慮,還是購買了這些股票。促使他們購股的未必是社會壓力,而是他們不相信這麼多的人會犯錯誤。他們感到,當大家都這麼看好因特網股票時,自己不買,會喪失一個很好的機會。的確,當媒體的頭條新聞、華爾街股票分析家、同事朋友的話題都是因特網股票的時候,你會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的思維適應流行的觀點。

當大家都聽信相同的謠言時,就會發生集體性判斷失誤,產生集體性非理性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朝一個方向走,不存在隨機性,所以不見得有彼此抵消的可能,也限製了市場套利機製發揮影響力的效率。

羊群行為不一定是非理性的行為,但結果不一定好。金融史上不乏整個社會都會發瘋一般地追逐某些股票的先例。發瘋是集體性的,而從瘋狂中清醒過來卻要靠自己。

過度自信

有的投資者很頻繁地買賣股票。可是除了給自己增加憂慮和虧損以外,一無所獲。一項研究表明,頻繁買賣股票的人投資收益率比不頻繁買賣股票的人要低7.1%。即使極其聰明的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股票買賣,也很少能獲得優秀的績效。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喜歡經常買賣股票呢?這是因為多數人都過於自信,以為自己比一般人聰明。如果他們的股票因股市上漲而受益,他們會把股票的上漲歸功於自己選股選得好,而不是客觀地承認市場因素占主導地位。

投資者過於自信是與自覺性品質相反的一種心理和行為偏差。過度自信投資者總是對自己的決定具有獨斷性,堅持己見,以自己的意願代替實際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當客觀環境發生變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計劃,盲目行動,一概拒絕他人的意見或建議。

過度自信,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認知偏差,投資者認為自己所擁有知識的精確度要比實際上所具有的精確性更高,所以他們對事件發生概率的估計總是走向極端。

厭惡損失

投資者每買一種股票,就等於開了一個心理賬戶。投資者的購股價格在心理上會形成一個參考點,然後他們的心理就固定在這一參考點上,圍繞著它做持股還是賣股的決定。他們對於其他信息置若罔聞,很難客觀地評價股票。由於每次購買股票的價格不同,因此每次的參考點也不同,使投資者每次決策都因情況不同而改變。

在行為金融學中,用於描述投資者按照自己心理賬戶的“平衡”來做投資決策,在調整資產結構時,往往賣出組合中某些“盈利”的品種,而留下仍然“虧損”的品種的投資行為。

比如賭客去賭場賭博,隨身帶了3000美元,賭客贏了100元,這時要求他離開賭場可能沒什麼;但如果是輸了100元,這時同樣要求他離開賭場可能就很難。於是,“厭惡損失”會導致一些賭客在輸錢的時候,有一種“不惜一切代價”都要竭力避免損失的心理。抱著這種心理,無法把握自己逐漸喪失的“理智”卻偏要抓住“已經失利的局麵”不放,最後就是“越輸越多”,直到“輸得精光”。

避免心理陷阱

為了避免這些心理陷阱,投資者必須事先為自己設定資產配置規則,並嚴格遵守。股市雖然每天都在變化,但影響投資收益率的基本因素不可能每天變化。投資策略應該是一個有自律性的策略。當股票跌到一定價格時賣出,以減少虧損,不要讓虧損加劇,以為股價會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