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認購包銷股票也有一定風險。1987年,華爾街為英國石油公司包銷股票。定價的時間正好是股市大跌前的10月15日。盡管英國石油公司是高質量股票,但推銷時由於股市未恢複元氣,認購下來的28億美元股票隻能賣到25億美元。投資銀行隻好從自己“腰包”裏掏3億美元為此買單。
“圈錢"和“圈錢饑渴症’’
中國證監會2009年8月25日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改革開放後首支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票以來,境內資本市場累計為企業融資超過5.4萬億元。其中,企業股票融資2.5萬億元,企業債券融資2.9萬億元。
圈錢行為廣泛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要論最為集中的爆發地,莫過於金融資本市場,由於我國金融資本市場存在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因此,常常會出現企業不顧投資人利益而實施惡意圈錢。
融資功能是資本市場的三大功能之一。近二十年的時間,資本市場就通過股票融資2.5萬億元,不僅說明其對國民經濟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與此同時也見證著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軌跡。企業要做大做強既是管理層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夢寐以求的。上市公司正當的融資行為並非壞事。問題是,圈錢後不幹正事,或者說圈錢後將資金存入銀行吃利息,或搞所謂的資本運作,上市公司沒有把圈來的資金投入到實質經濟中,這些行為都可以稱其為圈錢。
毫無疑問,股市融資功能的發揮,需要注重一定的市場環境與“度”的問題,那種竭澤而漁式的融資行為,注定會付出重大的代價。然而,在A股市場仍然定位於“融資”場所,而不是定位於融資與投資場所的背景下,“融資”所產生的放大效應無形中會讓市場背上沉重的包袱。
2008年股市暴跌,市場上哀鴻遍野,新股IPO與上市公司再融資均受到抑製。2009年的股市,在央行大力釋放流動性的推動下,在投資者踴躍入市的高漲熱情下,股指經曆了一波“人造牛市”行情。而隨著股指的回暖,暫停9個股的新股IPO重新開閘了,上市公司的再融資亦火爆起來。
IPO重啟之後,從6月29日到9月9日,滬深市場發行新股24家,其中不乏像中國建築、光大證券、中國中冶等融資額超過百億的巨無霸。而除了四川成渝發行市盈率為“標準”的20倍之外,其他的全部超過30倍,並且諸如中國建築、光大證券、奧飛動漫等,其發行市盈率更是高達50餘倍。其新股還未掛牌上市,早已是“泡沫”纏身了。
不僅新股IPO“圈錢”來勢凶猛,上市公司的再融資也掀起了一波高潮。
在資本市場中,圈錢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直接挪用,即直接把上市公司資產挪為己用,這相當於赤裸裸的明搶。有的采用連環擔保的方式,通過上市公司為關聯公司提供錯綜複雜的擔保,從上市公司融資、資產變賣、銀行借貸等各個環節套騙巨額資金。由於擔保是一種常見的商業行為,有著貌似合法的外衣,但實際上,擔保資金往往得不到及時償還,最終都是由廣大的中小投資者來買單的。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諸多上市公司都將“圈錢”作為第一要務,而將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遠遠地拋到一邊,同樣說明了A股市場的融資製度所存在的弊端與缺陷。筆者以為,改變A股市場不正確的定位現狀,規範市場的融資行為,真正切實做好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已是時不我待。
Tips: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由於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和經理股票期權等機製的缺乏,導致公司經理的代理問題相當嚴重。公司經理不是以公司的真實價值最大化作為目標,而往往是傾向於公司經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決定了公司經理的融資和投資行為決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上市公司存在嚴重的“圈錢饑渴症”以及“投資饑渴症’’的內在原因。
第五節與泡沫共舞——市盈率
什麼是市盈率
市盈率是“市價盈利比率”的簡稱,也即本益比(Price to Earnings ratio)或“股價收益比率”。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金融分析的開山鼻祖本傑明·格雷厄姆提出的,他是在1934年與大衛·多德合著的《證券分析》一書中第一次提到了市盈率這一概念。他們認為:一支普通股的價值是其當期收益的一定倍數,這個倍數一部分決定於當時的人氣,另一部分決定於企業的性質與記錄。這裏所說的一定倍數正是市盈率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