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讓財“理”你—關注個人理財應懂的金融學(4)(2 / 3)

四、其他風險:投資管理人的操作策略也會給新股理財產品帶來不確定性。

當然,通過上輪牛市的市場培育,小額投資者對打新股產品熟悉度大大提高,他們將成為打新股理財的主要客戶;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這幾年的產品創新,提高了自主研發能力,今後仍有可能通過進一步產品創新保持該類產品的較高收益,此類產品仍將成為銀行理財的主要品種之一。而有一條則要始終牢記:“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第五節地震能“保險’’嗎——險種和理賠

你對“賣保險的”是不是避之不及?你可能怕上當受騙、怕泄漏個人隱私、怕……,但是,如果你拒絕了解保險,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無論你積攢了多少財富,也無論你所在的公司福利保障多麼完善,你都真的需要它——保險,為什麼呢?

你需要保險

國情原因

“基本醫療保障隻能是低水平的,‘保’而不是‘包’,‘保’即有一個基本的保障,超出部分主要應通過商業保險解決。現在該是轉變陳舊觀念的時候了,應明確,健康投資人人有責,不能完全依靠社會,社會要求我們積極參加商業保險。”

以上是原國家總理朱鎔基的講話,他的發言基本說明了現在我國的社會保險(三險,五險)目前的現狀。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主要實行計劃經濟和單一公有製經濟,醫療體係主要是公費醫療製度,國家大包大攬,人們看病使用“三聯單”。90年代後,中國實行國企改革走市場經濟,中國醫療製度也進行了改革,主要實行社會醫療保險,看病報銷有了上限,許多費用都要個人來出,所以隨著經濟製度的變化,醫療報銷製度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於社會組成部分的個人,通過商業保險補充醫療養老方麵的欠缺成了一個新的保障途徑,因為個人不能上兩份社會保險。

生理原因

古人雲“人生七十古來稀”。相關資料顯示,清朝時人均壽命33歲,民國時期隻不過35歲,而目前我國部分城市的人均壽命已達77歲。那麼,人的壽命究竟該有多長呢?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正常壽命不應該少於100歲。

我不會生病,不會遇到任何意外,’這是人們不選擇保險的根本原因。但我們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一下,人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0~35歲是個人身體組織器官從開始發育至完善時期,所以稱健康期;36—45歲人的生理功能下降,部分器官開始衰退,動脈硬化開始形成,是大病的形成期;46~55歲多數大病在此暴發,如冠心病、癌症等,故有專家稱之為人生旅途中的“沼澤地”;56~65歲為過渡期;65~75歲為低齡老年期,如果沒有明顯器質性改變,反倒是相對穩定期;75歲至終身為高齡老年期,第二次重病高發期,一般以老年常見的心血管病為主(自然規律)。

36—65歲是人第一個大病高發期,原因是處在這個年齡段的人,一是工作擔子重,二是家庭負擔重,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升學就業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都很大。於是,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點地工作,健康處於長期透支的狀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況。這個時期人際關係交往頻繁,社會應酬多,煙熏酒熬,體內環境漸被“汙染”,高血脂、高血糖、動脈硬化等許多“富貴病”也接踵而至。很多人自恃年富力強,忽視了自我保健,也未能及時做健康檢查,有些疾病一經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治療的機會。因此,大家應善待這個生命的高危期。

高秀敏突發心髒病享年46歲,傅彪肝病去世享年42歲,陳逸飛肝癌享年58歲,梅豔芳患癌症享年40歲,鄧麗君病逝享年42歲……眾多名人的英年早逝,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75歲至終身是第二個大病高發期,用了七八十年的心、肝、腎、血管一定會出現老化、阻塞現象,患重病是自然規律!

家庭原因

父母為什麼養育孩子,為老年有個依靠。在婚禮上,男人總要對女人說,我要照顧你一生一世;女人也會對男人說,我要和你廝守終身。而人在創業期一旦遇到重病,殘疾以至身故,家庭經濟將會垮掉,家庭收支嚴重失衡,自己對父母、愛人、孩子的承諾將會成為一張空頭支票,所以對於家庭而言,愛的基礎是人壽保險。它能夠為你和你的家人消除憂慮、實現承諾、增加安全感,是我們對家人的愛心和責任心的一種實際表達方式。如果有生活貸款(如車貸、房貸),保險是一定要有的,否則個人遇到風險,留給家人的就是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