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1 / 2)

特殊時期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中去,屏棄傳統教學,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那時所有適齡青年不管你有何背景除了當兵以外,基本上都屬於征召範圍。

據統計由於各種原因滯留農村邊疆的知青約有數十萬人,還有更多的人回來了,但他們卻留下了一生的遺憾。

曲哲和劉偉是幸運的,他們回到了城裏並且憑借著上一輩的關係有了一個好前程。

劉銘的母親是不幸的,在剛回來不久便在生劉銘時難產死了,劉銘也是被劉偉獨自帶大。

而現在的劉銘迫切想要知道的是,他是母親張施君到底是怎麼死的?

他的父親是誰?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那時的張施君在當年的大院裏可是出了名的美女,甚至劉偉和曲哲兩家的老人爭著和張家定兒女親家。

雖然張施君見了誰都很和氣,不笑不說話但大家都知道真正和她關係好的也隻有劉偉和曲哲了。

至於她到底對誰傾心也隻有她自己知道,而明顯的是劉偉和曲哲都很喜歡她。

曲哲性格外向而且多才多藝,也是他最先向張施君發動了攻勢,不過那個時代可沒有那麼露骨的情歌或情詩什麼的。

況且當時他們都還很小,十幾歲的年紀也沒有真正的表白過,送一盒半黑半白的美國巧克力,就已經覺得很浪漫了。

之後特殊時期來臨了,還沒有當夠革命小將的他們,因為自己父母的關係成了走資派的狗崽子。

不但被造反派迫害體罰,張施君還差點被造反派的頭子劉斌強行淩辱。

最讓劉銘想不到的是,一向溫文爾雅的劉偉為了救張施君,竟然一個人拿著一把三棱刺衝到了造反派的總部。

將正在張施君身上施暴的劉斌刺了個對穿,在那個年代武鬥的時候死個十幾二十人都是很常見的。

革委會主席之前受過劉偉父親的恩惠,所以將這件事壓了下去。為了保護這些大院子女,便響應主席的命令將他們送到了東北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經過這次英雄救美所有人都以為張施君會和劉偉在一起,即使不會以身相許也是郎情妾意。

但事實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張施君不但不喜歡劉偉還刻意疏遠他,在前往東北農村的火車上他們都沒有說過一句話。

下鄉知青的日子雖然痛苦卻不乏樂趣,年輕人總是會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尤其是在神秘的東北農村,一切都沒有看上去的樸實。

當然這些並不是劉銘在在意的,他催促劉偉快點說下去,劉偉從過去的沉思裏醒來,繼續對劉銘講述後來事。

日子一天天過去張施君和劉偉好像形同陌路,卻和曲哲卻打得火熱。也許是考慮到劉偉的感受,曲哲對張施君若即若離,反而漸漸地對劉偉關懷備至。

終於一個老人生命的終結,預示著一個悲慘時代的結束,同時也將這些孩子從苦難的生活中解救出來。

無數的下鄉知青以比離開時更大的熱情,帶著滿心的傷痕回到曾經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