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出如皋記(1)(1 / 3)

1、韓家有子名德培

1911年2月6日,韓德培先生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城。

如皋作為明末清初一代才子冒辟疆的故鄉,也是董小宛、冒辟疆比翼連理美好愛情故事的發源地,可謂是蘇北人文薈萃之地。它東瀕黃海,南臨長江,是江蘇省的曆史文化名城,有世界長壽鄉、國家園林城市等諸多耀眼的名片。曆史上如皋是長江江海平原最早成陸的地區,也是長江三角洲最早見諸史冊的古邑,《禮記》、《左傳》等正典均有載。改革開放以後,如皋成為我國東部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縣(市)之一,曆來有蘇北“金如皋”之稱。

本部分主要參考韓鐵先生《風雨伴雞鳴———我的父親韓德培傳記》改編而成。

但是,在20世紀初的如皋縣城,不富裕的家庭還是挺多的。

韓德培的祖父名韓大興,出生於南京秣陵方山腳下。

1853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軍占領南京。韓大興母親死於戰亂之中,父親失蹤。於是韓大興隻得加入太平天國起義軍行伍。隨太平軍征戰十幾年後,韓大興官至翼王石達開副將。幸運的是,韓大興最後未隨石達開西征,免去了翼王大渡河一役死劫。

1864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城被清軍攻破。韓大興落難而走,隱於蘇州一帶,以紡織綢緞謀生。當時清兵還在搜捕太平天國餘黨,由於韓大興常年騎馬打仗,走路也呈軍人特有的馬步,很快引起了清官府的注意,並將其抓捕入獄。所幸韓大興左鄰右舍還比較仗義,願意為他作保,他最終才得以出獄。出獄後,韓大興迫不得已隻好再次遷居,同太平天國時期的一位朱姓友人一起,徙居蘇北,在如皋落了戶。

出身行伍的韓大興,一生勤儉,肯吃苦又能幹,雖經戰事之敗、牢獄之災,也從未消沉過。遷到如皋後,他白手起家,在如皋城範家橋開了一家綢緞機房,並娶媳生子。

開始時韓大興在如皋的絲綢生意做得還不錯,可致小康之家。但隨著20世紀早期西方的洋紗、洋布和紡織洋機器湧入江南市場,以純手工為主的中國本土綢緞機房逐漸失去了生存空間,韓大興的家族生意也大受影響;加之他的兩個兒子韓誌忠、韓誌孝,因參與“反清排滿”的革命黨活動而下過大獄,出獄後兩人又因受打擊過重而意誌消沉,無心打理家族生意,因此韓家絲綢機房的生意每況愈下。

在孫嗣方麵,韓大興老人起初也頗不如意。

韓大興的大兒子韓誌忠(後改名為韓靜塵)生過三個孩子,但連續三胎皆為女兒。次子韓誌孝婚後一直未能生養子嗣。

這可急壞了想抱孫子的韓大興。他按算命先生的指示,在老家秣陵關韓家祠堂樹了塊多子多孫碑。也許真的是天人感應,樹碑後的第二年,即1911年,韓家長房長孫韓德培就出世了。而且之後韓德培的兩個弟弟韓德溥、韓德馨又相繼出生。韓大興老人總算在子嗣上稱了心。

韓德培出世時,正值韓家家道中落之際,家族的綢緞機房生意已經瀕臨破產。韓大興甚至連鹹鴨蛋都不舍得一次吃完一整個,每次都要把打開的蛋殼用牛皮紙又糊上,留待明天再吃。雖然生意日落西山,但得孫之喜還是令韓大興老人頗為寬懷。在家庭生活並不寬裕的情況下,為了能使孫子以後有更好的出路,他堅持讓幼年的韓德培接受良好教育。在六歲時,韓德培正式入私塾讀書,開始學習《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幼學瓊林》和《千家詩》等國學典籍。幼年的韓德培十分調皮好動,愛踢毽子、放風箏,還特別喜歡用石頭瓦片在如皋護城河水中打水漂。有次失手把別的孩子頭打破了,被告到家中,挨了一頓好打。但韓德培從小聰穎過人,讀私塾時很會背書,“背時搖頭晃腦,雙腿輪流舞動,如同吟唱一般”。他還練得一手好字,春節過年時常被四鄰邀請書寫門對兒春聯。雖身量還未長成,要站在板凳上才夠得著台案,卻已頗有大家之風,筆走龍蛇,寫出的字如鳳舞龍飛一般。

參見韓鐵:《風雨伴雞鳴———我的父親韓德培傳記》,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