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客家人的孩子(1)(1 / 3)

1.廣東蕉嶺縣的丘氏人家

在廣東蕉嶺縣生活居住的丘氏族人不僅人口眾多,而且為蕉嶺當地一望族。他們雖然已世代居住在廣東蕉嶺,但追溯丘氏族人的祖上,卻出自中州,源自渭北。據廣州中山大學羅香林所著《客家研究導論》載,蕉嶺丘氏人祖先最早受封於營丘,後人就以地名“丘”為姓氏。到了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至五代時期,丘氏人開始流亡遷徙到江淮一帶。後來在北宋末年間,又遭遇戰亂的丘氏後人再一次開始流亡遷徙。他們越過江淮一帶繼續向南,最後散居於閩西、贛南、粵東、粵北等地。

據《丘氏族譜》記載,蕉嶺丘氏最早開基祖稱為創兆公,始於700多年前南宋年間,適逢元兵入侵,創兆公深感國家危亡之時,自己應身擔重責,遂加入文天祥抗擊元兵部隊。宋朝軍隊戰敗後,文天祥進屯潮陽。創兆公則回到蕉嶺員山奉養父母,後世代居住於此,遂成為當今蕉嶺丘氏的開基祖。

至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起義後,為避戰亂,蕉嶺丘氏人又有一支相繼渡海到台灣。在日本人侵占台灣之時,丘氏族人丘逢甲(號仙根,丘成桐之父丘鎮英堂伯),曾任台灣副總統兼義軍大元帥。後丘逢甲由台灣島歸來,丘鎮英之父、丘成桐之祖父丘集熙成為丘逢甲幕僚。

丘成桐院士的祖上則世代居住在蕉嶺員山揚官,其高曾祖父即以教書育人為業,後在台灣一直教書30年,並逝於台灣。丘成桐曾祖父福壽公遂獨自挑起養家之責。

福壽公雖家業清貧,以艱難起家,但其天性聰敏慈慧,並秉承祖上之文人儒業,謀得一份掌管縣衙卷冊的狀師之職。為承擔養家之責,福壽公還為人抄寫文書及行醫看病,以在縣衙微薄俸祿之外,為家中增添收入。這樣日積月累,福壽公通過不斷勤勞付出,使丘家家境逐漸好轉,再往後還為家中置辦了一些田產。

福壽公不僅勤奮,而且天賦極好,每當為人抄寫時,即目不旁視,提筆揮毫,不僅如風馳電掣般每日可書寫萬餘字,其蠅頭小楷更是字跡工整、俊秀挺拔。福壽公文才亦極好,動輒書寫千字文章,且筆鋒流暢、文風俊逸,令同輩人十分佩服。

福壽公雖為一儒士,卻心地慈厚,全無封建士大夫傲氣。他喜歡結交下層勞動者,和他們交流,同情他們的疾苦,也不時接濟窮苦人。因此福壽公去世時,當地上至士大夫,下至轎夫、理發匠等人,無不前來憑吊,扶棺流淚。

福壽公去世時僅50歲,家產為其二子獨占。福壽公繼室湯氏即丘成桐院士曾祖母遂獨自撫養遺孤五個兒子,當時最大的10歲,最小的隻有7個月,丘成桐院士祖父丘集熙才剛剛4歲。

家境雖艱難,但丘集熙自幼讀書努力,成績優秀,後考入當時的廣東省立統計學校。畢業後即協助從台灣島歸來的堂兄丘逢甲從事教育工作。為走教育救國之路,丘集熙相繼與他人共同創辦城區公學、創兆學校等,並先後擔任蕉平稅務局長、羊子殿礦物局長,以及蕉嶺、大埔、興寧、龍川等縣秘書、總務科長等職。

丘集熙工作優秀,思維敏捷,深知實業為建國、富國之本。因而他開礦產,提倡紡織業,同時自己學習醫學。由於丘集熙醫術不錯,所以很多人都請他看病。雖然有請必應,但丘集熙從不收分文,而且對貧困的老百姓還常常送給他們買藥的錢。因而他一直深為當地百姓讚揚和懷念。

丘集熙待人慈厚嚴謹,脾氣秉性極像其父福壽公,且十分孝順。每日早晚必向母親請安問候,對母親照料入微。若發現母親稍有不高興,丘集熙就一定要想辦法問清楚,勸慰母親,一直到母親臉上露出笑容為止。

丘家人口眾多,丘集熙到壯年後,全家已達到50餘口人,但他不僅待兄弟友愛,且承擔全家人的生活及眾位晚輩讀書教育費用,因此在丘家諸輩人中均獲得極好口碑。

丘集熙之妻陳氏為大家閨秀,不僅容貌端莊,且待人溫柔得體,更是全力為丘集熙撐持家務的賢內助。陳氏所生六子則個個優秀超眾:長子丘宗英,電政專門學校畢業後,曾參軍任軍旅參謀及平遠電報局局長,後至1925年調任蕉嶺電報局任局長,其工作盡忠職守,深得好評。次子丘和英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其極具文學才華,少時辭賦文章即聞名於附近鄉裏。丘和英年輕時即投身國民革命,曾任營團黨代表、八路總政治部編纂科長、代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兩淮鹽務視察員、皖南鹽務視察員、兩廣鹽務視察員等職。三子丘幹偉中學畢業後任職邑蕉五路總站長。四子丘儒英肄業於上海大夏大學,曾任蕉嶺、興寧、龍川、河源秘書及公安局長等職,其因政績卓著,深得民眾愛戴。五子丘鎮英即丘成桐之父,畢業於廈門大學,曾任國立廈門大學、國立英士大學經濟學教授及廣東省府顧問等職。六子丘慶元,曾與丘鎮英同赴日本求學,肄業於東京明治大學,因七七事變中國抗戰爆發回國,後任南寧大廈大學附中教員並兼任主任室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