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故事

作者:王小峰

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從民間故事和市井評書中演繹過來的,因為這兩個故事都出自史實,一些曆史人物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久而久之就成了傳說與傳奇,後人根據這些故事整理成了小說。與另外兩部名著《西遊記》和《紅樓夢》不同,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成書前,就已經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了,即使後來成書,關於這兩部書裏的人物故事和傳說就一直沒有停止演繹過。這樣,兩部作品的文學藝術再造空間也越來越大。它們源於評書,又歸於評書。揚州評話、杭州評話以及北方評書,水滸故事一直是評書藝人表演的重點。袁闊成、單田芳、田連元都說過水滸。揚州評話表演藝術家王少堂、王麗堂畢生最大成就就是說水滸係列人物。

田連元先生說:“《水滸傳》比《三國演義》更具人民性。《水滸傳》是一個社會橫斷麵,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所以人們愛聽《水滸傳》是因為它更有群眾基礎,反映了群眾生活。此外更重要,更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歌頌的是一幫綠林英雄。”水滸故事演繹多於史實,是開放式的,這便於後來人們不斷往裏添加故事。而《三國演義》當初流行於市井的評書故事已經在文學價值上達到了一個巔峰,人物性格、故事脈絡都非常飽滿了,後來可演繹的空間不大。《水滸傳》的文學成就遠遠不如《三國演義》,因為它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版本的水滸人物故事連接而成,先天存在各種缺陷和不足,這就為後來人們不斷加工改變提供了極大創作空間。每一個說書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豐滿這個故事。從這一點講,水滸故事就像一隻變色龍,根據人們的需要改變著它的色彩。

由於四大名著的影響,都先後兩次被拍成電視劇。第一版的四大名著電視劇,由於過於忠實原著而招致不少非議,與其說花不少錢拍了一部電視劇連環畫,還不如看原著。但是第二版電視劇出來後,《紅樓夢》主創壓根沒把心思放在如何拍好這部劇上,幾乎罵聲一片。二版《水滸傳》也同樣招來不少爭議。與《紅樓夢》引來的爭議不同,電視劇《水滸傳》的創作還是很用心,至少還有些想法,但是仍然拍得亂七八糟。這說明,改編經典名著,僅靠用心還不行,還要吃透才行。尤其是用當代新的傳播媒體來展示這些經典,與過去在茶館劇場展示經典有很大不同,過去名著以民間藝術在公眾中傳播已經固化成審美觀、價值觀的一部分,影視劇的再現不是簡單地按照電視劇的創作規律就可以滿足受眾需要的。

如果從民間藝術表現《水滸傳》這樣的作品來看,不難發現,不管是評書還是山東快書,或是戲曲,它都有一個共同點——用自己的藝術形式直接與受眾接觸。受眾的任何反應都會影響到表演者對作品的重新理解和演繹,民間藝術的魅力在於它就是在與受眾短兵相接的互動中不斷豐滿完善的。民間藝術家們憑借自己多年的表演經驗,重新解讀這部作品,以滿足受眾最普遍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他們非常清楚受眾想聽到什麼,想從裏麵獲得什麼。電視媒體在展示經典文學作品上存在很大局限,它是一錘子買賣,一旦拿出來就是最終的結果。雖說戲劇理論來源於受眾心理,但民間藝術的戲劇風格跟影視作品的那一套理論還存在很大差異。觀眾對經典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不能接受,很大程度是欣賞方式的差異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