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毫無政府背景與資源可言的托普被灰溜溜地趕出了一個由他們率先啟蒙的市場。
內心悲憤卻又無處訴說的宋如華知道,當全國統一的“金稅工程”啟動的時候,像托普這樣的地方小公司根本就沒有任何插足的機會。他開始重新遊獵。秋天,他參加了科技部組織的印度考察團。在“南亞矽穀”班加羅爾,他看到了大批軟件公司的集群和崛起。他問一位同行者:“中國有沒有可能也搞出一個班加羅爾?”被問的是一個東北企業家,他告訴宋如華,沈陽有一家叫東大阿爾派的企業好像在搞一個類似的項目。回國後,宋如華飛赴沈陽。當他回到托普的時候,他對同事們說:“我們要搞一個‘西部軟件園’。”
宋如華的邏輯判斷是:中國的計算機軟件產業正處在噴發的前夜——托普搞了一個計稅軟件便吃得撐飽肚子——預計到2000年前後,全國電子信息市場將達1萬億元人民幣,將有無數的軟件企業誕生。借鑒印度的經驗,完全有必要建設一個軟件工業園區,以起到集約研發和孵化器的作用。當時,東大阿爾派已經在沈陽開辦了一個類似的園區,受到政府的歡迎。
托普同人聽宋如華巧舌如簧,卻如墜雲裏霧裏。公司一無背景,二無資金,三無技術,四無土地,隻有一群找不到業務方向、人心漸散的熱血青年,怎麼去搞軟件工業園?唯有宋如華決心放手一搏。他跑到成都附近的郫縣紅光鎮。此地在“大躍進”時曾聞名全國,是四川省第一個“畝產超千斤”的“放衛星公社”。1958年3月16日,毛澤東曾親臨視察,一時成為全國學習的典型。1997年3月,宋如華在這裏選中了一片100畝大小的菜花田,豎起一塊“西部軟件園”的大木牌子。這樣,在將近40年後,“紹興師爺”宋如華在紅光鎮又放出了一顆“大衛星”。
恐怕連宋如華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菜花田裏放出的這顆“衛星”居然如此光芒耀眼。就在托普開了一個小型的新聞發布會後,熱烈的掌聲就從四麵八方洶湧而來。當時,全國各省市正掀起一個信息化建設的高潮,年初,四川省將信息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第一產業”,然而各市縣卻罕有拿得出手的項目。宋如華的“西部軟件園”甫一宣布,頓時讓人眼睛一亮——軟件公司的集群、產業化的發展理念、“西部”概念的提升——哪裏去找一個更讓人興奮的宏偉概念呢?地方政府一下子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就在宋如華把木牌豎在菜花田兩個月後,“西部軟件園”就被列為全國四大“首批國家級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之一。而當時,托普還拿不出任何像樣一點的投資規劃和建設藍圖。用宋如華的話說:“我們被政府追著往前跑,大膽透支,及時補證。”接著,托普又成為四川省政府宣布的35家重點扶植企業之一,宋如華本人也被評為當年度的“四川十大傑出青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