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華晨: “拯救者”的出局 (5)(3 / 3)

讓人驚奇的是,通緝令在身的仰融卻試圖回國東山再起。

2009年6月,中國企業界一個最撲朔迷離的新聞是,仰融宣布重回汽車界,在美國和中國分別投資100億美元和450億元人民幣,發展新能源汽車。仰融在美國通過長途電話接受記者采訪,親口證實正計劃在美國和中國同時組建汽車公司。根據他的計劃,其組建的汽車公司將以目前正炙手可熱的新能源汽車作為切入點,計劃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達到300萬輛產能。按照仰融的說法,目前他在美國的項目已獲得美國政府批準,並無償得到3萬畝土地的使用權以及多項稅收減免政策。

在中國,為吸引地方政府提供優惠條件,仰融開出了一個“831111”的誘人條件——未來8年,實現產能300萬輛,產值1萬億元,稅收1000億元,提供10萬人就業,人均年收入達到10萬元。為此,他計劃未來投入450億元。

據《經濟觀察報》2009年9月27日的報道稱,美國時間9月24日,仰融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啟動美國造車項目。據稱,這一造車項目全名為HybridKineticMotors(HKMotors),落戶在阿拉巴馬州。工廠將於2012年建成完工,預計第一階段的產能將在2014年達到30萬輛。

對於仰融的汽車計劃,從資金來源、規模和技術可能性以及他是否真的能夠回國等等,國內人士多持懷疑態度。

【檔案存底】

在仰融與遼寧省政府的博弈中,讓他最為痛心和被動的事情是,他深為倚重的、被稱為華晨“四大金剛”的4個助手集體背叛了他。助手們的理由是,“我們是職業經理人,隻對企業的前途負責”。遼寧省政府官員後來透露說:“當時以那麼高的待遇留下他們,是省政府情急中迫不得已的舉動,在當時沒有其他人能玩轉華晨。但從長遠來看,他們不是省政府放心的企業經營者。而他們在華晨兩年半的業績,也沒有證明他們是取代不了的人。”2005年8月,仰融接受越洋電話采訪,對自己的用人和他出走後的華晨戰略進行了反思。編者有刪選。

“我沒有為華晨培養一個好的接班人”

走了一個人企業就衰敗,我有責任

從1991年合資到2002年我走,我為這個企業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看到現在的華晨,我心裏猶如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作為創始人,我不可能看到華晨虧損心裏高興。華晨走了一個人,3年就如此衰敗,我是有責任的,起碼我沒有培養好繼承者。早期沒有一個人才培養計劃,現在一個突發事件就使企業衰敗至此。

如果我有機會回去救這個企業,我首先要改變我以前的管理模式,不要親自主刀,應該是指導、培養一批人,我不在崗位的時候他們照樣能夠把企業搞好。用如此心胸來培養起一批接班人,那才是真正的企業大家。

一個企業要經營好,首先,必須用心去經營企業,這是非常關鍵的,這是一個前提。現在華晨麵臨的問題是想做好這個企業的人決定不了企業的命運,決定企業命運的人跟企業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沒有用心去做。

其次,一個企業既定的發展藍圖不能以個人的成見來任意改變和否定。在一個企業裏,不應該出現後任領導完全推翻前任領導的做法。企業做這麼大,不能任意地去改變它的路線,這是要出大問題的。過去華晨走金融與產業融合的道路,後來他們說隻做產業不做金融,但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行不通的。我走的時候,寧波羅孚項目的金融方案已經設計好了,為什麼沒有執行下去呢?否則,中華轎車不會是現在的這個樣子,金杯客車也會得到很好的投資收益。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