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理想化”——德隆在產業整合這一戰略模式上做了大量探索工作,結果也證明是卓有成效的。例如,在入主湘火炬之後,通過一係列行業並購,使其主營業務收入在6年裏從1.24億元擴大到了103.13億元。但是,由於德隆在對宏觀政策的把握方麵存在不足,有些步子邁得太快,太過理想化的做法導致在一些外部因素發生變化時,德隆遇到了困難。在過去,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往往憑直覺,能不能走上一條光明的道路,我們不要過分考慮它,生意本身到什麼程度,我們就到什麼程度,刻意追求,其結果反而不好。可能我們有智慧,但我們仍缺乏手段。
●“沒有把握投資的節奏”——德隆在長、中、短期投資組合及對投資節奏的把握上的確做得欠佳。德隆過去注重了橫向的、內容方麵的互補性投資,如金融與產業、產業鏈之間的互補,而忽略了在投資節奏方麵的結構安排,即長、中、短期投資的比例結構安排不盡合理,長期投資的比重過大,影響了資金的流動性,更多地看到富有誘惑力的投資機會和產業整合機遇,而忽視了公司高速成長帶來的潛在風險。
●“宏觀判斷失誤”——恰恰是一些我們以前並不太留意的方麵反而成了磕磕絆絆。比如,我們的發展一直十分快速,非常順利,政府、銀行等方方麵麵也都非常支持,銀行給予的授信額度也非常大,這也給了我們一個錯覺,就是隻要有好的行業、好的項目,我們是不缺資金的。但沒有想到的是收縮信貸,水泥等行業受影響很大,再加上市場上一些不明就裏的傳言,給我們其他產業的融資也造成了困難,經營受到影響。
●“用毒藥化解毒藥”——在金融業,我們犯了嚴重的錯誤,首先是隨波逐流,以為隻要行業內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做了問題也不會太大,結果這成了德隆事件中的死結。其次在社會危機出現時,又用非常手段來化解危機,包括金融企業的營銷中對客戶的最低投資收益作出保證、用多家企業實質控股金融企業、超範圍經營、金融企業之間違規拆借、使用“殼公司”作為投資和轉賬主體並隱瞞關聯交易……這相當於“用毒藥來化解毒藥”,結果事與願違,現在想來真是追悔莫及。
【八方說詞】
德隆潰敗後,在經濟學界和企業界均引起了巨大震動。關於德隆敗因有“信用危機說”、“短融長投說”、“產業金融混業說”等。下麵摘錄3位經濟學家和3位企業家的看法。值得對照的是,由於職業角色不同,學者、企業家對德隆有各自的觀察視角,學者多從製度和戰略層麵剖析,而企業家則往往注重實際操作層麵和自我反思。
學者、總裁:各說各的德隆
郎鹹平(經濟學家、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德隆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德隆通過“類金融控股公司”結合產業與金融資本的發展模式和多元化經營策略的失誤。資金鏈的緊張是其發展模式和經營策略造成的必然結果,外部金融環境的變化隻是德隆問題浮出的催化劑而已。
首先,德隆的發展模式具有內在的缺陷。其戰略目標無疑與其他民營企業一樣,是要“做大做強”。其模式是以產業和金融為兩翼,互相配合,共同前進。但是,實業與金融業畢竟性質不同,產業整合效益的速度,總體上而言無法跟上金融的速度。因此,這就產生了結構性的差異。
其次,德隆的融資模式風險過大。隨著“德隆係”產業的擴大,德隆必須依賴大量銀行貸款才能維持資金鏈,支持其發展戰略。因此,德隆通過將其持有的法人股抵押貸款,或者通過所屬公司互相擔保貸款來解決資金問題,例如,湘火炬、合金投資、新疆屯河3家公司的債務規模在德隆入主後均大幅度攀升,多家對外擔保額超過了淨資產的100%。在銀行貸款方麵,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是一旦產業整合不利,銀行緊縮貸款,那麼德隆的資金鏈將立刻出現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