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科龍:一條被刻意獵殺的龍 (6)(2 / 2)

●“投桃報李”——在分析格林柯爾屢次成功收購、整合電冰箱產業的過程中,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一方麵是顧雛軍在收購過程中的屢戰屢勝;另一方麵是顧雛軍入主收購公司之後,上市公司當即與原來控股的大股東發生大量的關聯交易。這些關聯交易的數額動輒以數億元計,交易內容多為對原控股公司欠上市公司的債務的安排,公司的商標、土地使用權等往往作為抵償債務或者交換上市公司應收賬款的條件。如果我們作出一點假設,一切便符合邏輯:每次成功收購的背後,總隱含著某些與原來控股大股東之間的默契,那就是格林柯爾通過作出某種承諾獲得購買原來控股大股東的法人股的優先權利,甚至獲得對格林柯爾較為有利的交易條件,在顧雛軍入主上市公司後,與原來的控股大股東通過上市公司的債務豁免或者其他關聯交易獲得好處。如此禮尚往來,投桃報李,如果事實真是這樣,受到損失的便全是中小股東。

●“洗個大澡”——通觀格林柯爾收購的公司,它們都有很多共性:業績連年下滑,有的甚至被特別處理或瀕臨退市,基本上已失去在二級市場上的融資功能。那麼,如何使這些休克的“魚”起死回生,再次造血呢?不二法門就是要贏利。顧雛軍的贏利方式是玩數字遊戲。簡單說,贏利=收入-成本-費用-息稅。通過研究格林柯爾的財務報表和股市表現,我們發現它在上市公司的“費用”上做了文章——反客為主後,大幅拉高收購當年的費用,形成巨虧,一方麵降低收購成本,另一方麵為將來報出利好財務報表和進一步的資本運作留出騰挪空間。隻此一招,就可以“洗去”未來年份的大塊費用負擔,輕裝上陣,出來一份幹幹淨淨的報表,“贏利”就變得相對容易多了。

●“相貌迎人”——顧雛軍頻頻出手收購,讓人眼花繚亂,歎為觀止。但更令人驚歎的是其經營能力,被收購的企業,在其經營一年後,立即扭虧為盈,交出一份漂亮的財務報表。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顧雛軍不僅能整合企業,而且更是一個經營專家。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費用的調節對淨利潤有根本性的影響。而通過財務分析則發現,顧雛軍用的都是同一招:他在收購相關公司的當年就將管理和營銷費用大量計提,而在第二年則進行“轉回”,由此便迅速地實現了贏利。顧雛軍不是經營之神,但其對財務報表的洞察、理解和執行能力,確實稱得上是熟練級。

●“借雞生蛋”——從顧雛軍收購科龍開始,人們就對他的錢從何而來產生了強烈的疑問。那到底是什麼在支撐著他無休止地進行收購?我們對科龍的一係列收購活動進行分析,發現顧雛軍利用了科龍電器的強大現金流而不隻是單單靠他個人的資金,來完成他在電冰箱產業的收購,達到他整合電冰箱產業的目的。作為消費品生產企業,科龍在日常運營中產生了巨大的現金流。例如,科龍電器2003年主營業務收入為61.7億元。一般來說,科龍的經銷商都是先付款後提貨,而在供貨商和廣告商那裏,科龍可以拿到30天到90天的賬期。以60天的平均賬期來計算,就有10億元的現金一直留在科龍的賬麵上。因此,科龍有充裕的現金用於投資。顯然,收購科龍給顧雛軍帶來了產業收購擴大效應,他動用了科龍的強大現金流來幫助他實行電冰箱產業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