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5年4月24日,華君武出生於杭州祖廟巷。他原名華潮,所以他一直以為自己是錢塘江來潮時出生的——在那個年代,對生日的重視程度自不可與如今相比,華君武一直將自己的生日誤記為陰曆八月二十五日,即陽曆10月3日,直到參加革命工作後才由妹妹糾正,告知其真正的生日是在陰曆三月十二日,陽曆是4月24日。
華君武的祖籍在江蘇無錫。無錫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東臨蘇州,南瀕太湖,西接常州,北依長江,中間流淌著古運河,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古城,人傑地靈,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無錫這塊土地上孕育出了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周培源,國畫大師徐悲鴻,音樂家華彥鈞(瞎子阿炳),現代曆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國學大師錢鍾書等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大家”。
華君武的祖、父輩都生在無錫市蕩口鎮。蕩口即湖蕩之口,恰好處在無錫、蘇州、常熟三市的交叉點上。華氏在當地是個大姓,為大家所熟悉的清末明初著名的數學家華蘅芳、華世芳兄弟就出生在這裏。就連當代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先生也可以算是華君武的老鄉——華羅庚就出生在鄰近的金壇市。
華君武的祖父是個舉人,從醫。華君武沒有見到過他的祖父,隻對祖母稍微有些印象。他記得他的祖母愛龜,養了各種各樣的烏龜。華家是個大家族,住有16個宅第,又稱新八房和老八房。據說早在華君武的曾祖父時華家就已住在這裏了。祖父母住在七房,房子院落很深,從門外走到最裏麵的門要跨13個門檻。祖父母生了三個兒子,華君武的父親最小,名叫華鴻,字裳吉;大伯父名華振,字倩朔;二伯父華龍,字紫翔。光看這幾位的名字即可知曉家人對其寄予厚望,要成為人中龍鳳,展翅翱翔。兄弟三人也沒有辜負長輩們的期望,都在清末去國外留學,被當地人稱為“洋舉人”。
在無錫的曆史上曾出現兩位國學大師,他們都姓錢,一位是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另一位則是被後人譽為“當代朱子”、“一代儒宗”的錢穆。而錢穆即為蕩口鎮人士,巧合的是他與華家的關係也是極好的。據悉,他的侄子,後來被譽為新中國力學奠基人之一的錢偉長當年就曾住在華君武的父親家裏。而錢穆本人也極受華君武祖母及母親章兆方和華君武的二位伯母的關愛。
錢穆在其《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一書中曾記述這樣一個細節:
華家太師母及三位師母皆圍餘備加慰問,撫餘肩,拉餘手,摸餘頭,忽在餘頭發中捉得一虱。此事乃使餘羞澀俯首,終生難忘。
錢穆為什麼會受到幾位華家女性長輩的關愛呢?這就得說一下錢穆本人與華家的淵源了。原來,華君武的兩位伯父華倩朔和華紫翔都曾是錢穆的老師,對錢穆讚賞有加,而錢穆也將兩位稱為“終生難忘”的老師。而且當時錢穆就讀的果育學堂曾借用過華家宅院,幾位師母想必也是愛屋及烏吧。
在陳勇所著的《錢穆傳》中對華倩朔有這樣的記述:
在果育學校教唱歌的先生是蕩口鎮人華倩朔。華倩朔,名振,曾遊學日本,擅長音樂、書法、繪畫,並能吟詩填詞,是一位新舊知識兼備一身的老師。他性喜詼諧,待人和藹,平易近人,與學生相處甚好,為全校師生所推重。曾編唱歌教科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其書暢銷全國,曆一二十年不衰。書中歌詞由其自撰,文字淺顯而描寫真切,其中《西湖十景歌》尤為有名,全國傳誦。華倩朔除教唱歌外,又兼任初小一年級國文課。錢穆記憶力強,在果育上國文課,每篇文字大約過眼三遍即能背誦。所寫作文亦佳,常在班上名列前茅,很受華倩朔的欣賞。有一天,他以《鷸蚌相爭》為題,讓班上學生作文。錢穆揮筆寫下了400字的短文。華倩朔給他的評語為:此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蘇代以此諷喻東方六國。唯教科書中未注明出處,今該生能以戰國事作比,可謂妙得題旨。錢穆作文的結語這樣寫道:“若鷸不啄蚌,蚌亦不鉗鷸。故罪在鷸,而不在蚌。”其師的評語為:“結語猶如老吏斷獄。”錢穆因此文受到老師的稱讚並升一級上課。華倩朔又獎勵錢穆《太平天國野史》一部兩冊,錢穆生平愛讀史書,從頭到尾通讀者,以此書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