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會展經濟
卷首語
作者:問雅
作為首屆中國-南亞博覽會的舉辦城市,能夠在新一屆政府的領導下,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向周邊國家展示中國在世界多極化與全球化過程中一直秉持的和諧、友好、共生的發展態度,昆明無疑是幸運的;對於雲南而言,能夠以此為契機,發掘會展活動的經濟價值與潛力,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格局中多層次的經濟推動模式,其深遠意義也是毋庸置疑的。
會展經濟可以說是過去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升級版。通過舉辦大型的會議和展覽,吸引資金與人流,形成臨時商圈,通過商品、資金、人員與信息的短期快速流動,以獲取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一種市場經濟產物,會展經濟通過多元融通的活力與豐富的市場潛力,成為城市經濟與區域經濟的新增長點。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會展經濟固然能夠搭建營銷平台為企業獲取市場信息,也能夠促進城市發展,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對拉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刺激消費也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把握不準方向,會展經濟也會呈現出種種弊端。
在南博會準備期間,昆明的城市建設讓市民頗多微詞:為了在短期內改善城市的外在形象,昆明進行了新一輪的城市外觀工程。但實施中忽視了昆明連續四年幹旱的局麵,大搞城市景觀植被維護與道路建設,導致漫天飛舞的塵沙,建築垃圾隨處可見;短短幾年內,已經重鋪了數次的人行道以及挖了又栽、栽了又挖的行道樹;大規模道路改造導致的交通擁堵……過去天青水藍的春城,在一夜間仿佛就消失在了這一係列熱火朝天的市政建設中。
長此以往,城市主人好客的熱情可能在市政建設中被消磨,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無奈和失望。我們也發現,這些存在的問題在各方的合力反映下,政府顯然已注意到並正在努力改進,各項改進措施正在悄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首屆南博會定會成功舉辦,將促進雲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期,同時創造了不少舉辦會展經濟的成功經驗。然而,會展經濟一方麵助推了GDP增長,另一方麵,也存在重設施、輕人文,甚至犧牲環境,忽視民眾的幸福等諸多弊端。眾多例子也表明,會展工程存在“高成本、低收益,一次性使用”的情況。如若缺乏長遠規劃,加之政府綜合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重複建設的問題就會在會展中放大。
綜合國內外許多成功經驗可以看出,城市的會展經濟之路應該是與城市景觀、服務設施、人文風貌、文化底蘊和居民素質息息相關的。在會展圍繞經濟中心運轉時,應更多地兼顧民眾的利益與文化的傳承。要通過有效的途徑,將這種經濟效應與文化效應傳遞給民眾。政府要做好長遠規劃,要將城市的建設建立在服務民眾,提升幸福指數與居住環境上,以多功能城市建設為目標,重點建設民生項目,而不是單純打造標識型建築或是曇花一現的人工景觀。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找準定位,提升綜合管理與服務能力;要在會展中找位子、幹實事,把政府多年來作為管理者高高在上的身段放低一些,再放低一些,建立一個對民眾意見、建議了解溝通的平台;要更加注重會展的文化影響力,在城市文化的打造上,突出時尚化、品牌化與國際化,並兼顧本土化與民俗曆史傳統。這,才是中國會展經濟的出路。這,也是我們對於雲南開展會展經濟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