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問道
帆布鞋專欄
作者:毛蕊
在一位80後的車裏,看到了幾本書籍:《泡在城市的咖啡館裏》《麗江的柔軟時光》《烏鎮的似水年華》《在西街快樂中毒》《我和你有個約定》和《在海邊遇見愛情》,用紙裝幀淨韞巧雅,圖片精細,文字華柔曼妙,竟有驚豔之感,這才知道,此類圖書都歸類為旅遊書籍。
兩年前在香港和新加坡,看到世界許多國家出的各式各樣的旅遊類圖書,很是開眼和震撼,回來在一篇文章中對某些地方公費出的或自費出的應景、湊數、水平良莠不齊,所謂的旅遊指南類圖書妄言微詞,估計很招人煩,但我還是要說,這類書,真正弄得好的不多,因為擺在書店裏,很少有人問津。
在旅遊類書籍鋪天蓋地的現在,如何出位,如何鎖定目標讀者才是關鍵,它需要從觀念上顛覆傳統。過去那些景點名片式的提要介紹、身體力行式的諄諄教導、考古發掘式的娓娓道來的旅遊圖書已顯不出新意。反之主張“旅行是一種真正的詩情畫意,怎能沒有那溫柔的心意”——這句話是如上那類旅遊係列圖書的策劃主張。
上麵提到的書名,是幾本以關懷自然景觀文化、酒吧文化、年輕一代精神家園的另類旅遊書,被“行走一族”或“心靈行走一族”視為至寶。自出版以來,加印多次,每種印數達6萬冊。一大群“雙腳在大地奔跑,心靈在天空翱翔”的人幾乎人手一冊。出版機構標榜的出版風格就是“隨意的書,好玩得很。仿佛朋友,自然、自我、自在”。書名也是征求網民意見後選中的。編輯們從中看出新一代人的閱讀口味,發現過去的出版模式顯然已不受歡迎了。那些“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就拍照,回家什麼都不知道”的遊客是不會買旅遊書的,最多隻買地圖或拿些免費的宣傳品。而多數旅遊書又恰恰是為這種“速覽”式旅遊者而做的。這大概就是旅遊人潮逐年增長,老式旅遊用書卻乏人問津的原因之一。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有藝術理想、人文情懷、叛逆精神和足夠的財富積累的布波們,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奉行實用主義,拒絕大眾化,堅持高品位,慷慨地把錢花在有格調和有個性的東西上的年輕人才是旅遊類書籍的真正消費者。他們會帶著衛星定位係統和名牌帳篷等現代工業產品,到蚊蟲肆虐的密林裏艱難地旅行;他們也會在一個古老的城市的街道上,閑閑地坐在一把老舊的藤椅裏,或看書、或曬太陽、或發呆;他們會不論春夏秋冬的自駕遊,隻為逃出都市,換換環境,稱之為“找個時間和自己在一起”。
旅行是在時光中穿梭,也希望時光停留,所以好的旅遊書籍打開就應該給人一種氣息,充滿享樂色彩。
用大半天時間翻閱了上述提到的幾本書後,我發現它們像個遊伴,不斷地和你聊天,很貼心很關懷。它告訴你,哪家的門臉店堂最漂亮最有味道,哪家的哪種食物最好吃,哪個老板有風度有學養,哪個院子最奇妙,到哪家你得像回家一樣自己伺候自己。當然,哪條路近哪條路好走,該穿什麼戴什麼,怎麼省錢省力又過得滋潤,在哪裏應注意什麼也關照得無微不至。書中告訴你的是較少汙染的環境,曆史傳統感多且幽靜的景觀,各族人和睦棲息方式和多樣的生活,人文與地理天人合一的和諧美。禪意、書意、俠意、人意的文化積澱,最終表明的是,你準備去旅遊的地方是有氣質的!
真正的創意,是要把思維推向荒謬之後才可以得到的。隻注重迎合閱讀需求而忽視創造閱讀需求是不科學的。現在買方市場逼得做書人變成了讀書人的奴隸,其實有時候矜持清高一點,不要被市場左右,在一種近乎異想天開的心情支配下,做讀者沒有見過的書,創造讀者沒有見過的形式,結果邪異旁出,獲得成功。那些另類的書裏的文字晶瑩剔透,千回百轉,因為是出版社精挑了一批寫手,給了足夠經費去親自體驗後寫出來的,沒有誰掏錢就推介誰的那種毫無原則的廣告味兒。
我是說,假如有人想出一本或一套介紹旅遊的另類圖書,就不能習慣地以搜集到的資料為主,不能盛到碗裏的都是肉,因為那隻能叫材料彙編,毫無新意。從發展的角度而言,應該時不時搞點新意思出來,老照葫蘆畫瓢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