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嶽

四五歲時,我坐了一次“長途車”,這“長途車”不是汽車,也不是火車,而是匹車(一馬四騾拉的大車)。

那時候,我家住在天祝縣西大灘公社馬場大隊鐵城台生產隊,當時,農業社的匹車要到一條山搞副業,我舅舅家在古浪縣大靖公社,所以,我和父親順便搭上農業社的匹車,到舅舅家轉親戚。從早上出發,老後晌才到大靖,感覺到那路程好長好長。可聽父親說,匹車要再走上兩天,才能到一條山,便對一條山有了一種向往,甚至是神往。

可惜,一直到2004年之前,我都無緣結識一條山。

2004年8月,我因工作的需要,調到了條山農場中學工作,才第一次來到了一條山(現景泰縣城所在地條山鎮)。沿途,經過“景電”二期灌區,到“景電”一期灌區,當時正是秋熟季節,各處麥浪滾滾,綠樹成蔭,果實壓彎了枝頭,西瓜遍地滾圓,油然慨歎這片人造綠洲的神奇。

不久,徐定福給我多次談到這片綠洲的締造者李培福,說沒有李培福,就沒有今天的景泰川,這位“李老漢”的確值得一寫。並且,給“李老漢”樹碑立傳,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說的次數多了,自然,我也就受到了感染,慢慢對“李老漢”產生了欽佩之情,由欽佩而至於敬仰,由敬仰而至於親近。

2005年“五四”青年節時,我有幸參加了學校團委組織的“愛國主義紀念活動暨給李培福銅像敬獻花籃活動”,由“景電”管理局團委主持,參加的人員比較多,又一次感到了李培福的豐功偉業,同時,也感到了李培福在景泰人民心裏的地位。於是,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寫一本傳記文學《李培福》。

要寫《李培福》,就要廣泛收集資料。我和徐定福利用業餘時間,跑管理局,跑景泰縣文史館,收集文字資料;走訪當年參加過工程建設的老同誌,走訪跟李培福有過接觸的老領導,收集活資料。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感覺手頭資料也就相當充分了,經過熟悉資料,分析資料,消化資料,一個“李培福”的形象便活生生地出現在了眼前,可以動筆了。

2006年寒假,正式動筆,撰寫這本書,取名為《人民公仆——李培福》。可是寫了一些篇章後,思路凝滯,寫不下去了。主要是沒有親身經曆,人物形象還是不典型,有點幹巴巴的樣子;工程規模不具體,有點模模糊糊。不得已,被迫止筆。

2007年暑假,我和徐定福相約,坐車到五佛沿寺“景電”一期一泵站,然後沿著一期線路,徒步走完了一期總幹渠。期間,翻山越嶺走渠道過渡槽,棗樹溝裏摘棗子,鑽工程建設者住過的岩石窯洞,看地窩子痕跡,辨認沿途山上的用石子鑲嵌成的語錄和口號,感受灌區的豐饒富庶。唯一遺憾的是沒有鑽隧道,因為沒有手電筒,加上剛放過水,隧道裏有積水,沒法子鑽。當然,這些都是借口,可鄙的是我們自己的精神與毅力。第二天,大霧彌漫,我們又沿著西幹渠,登上獵虎山,走完了西幹渠。兩天下來,徐定福的腿都走腫了,一周後才有所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