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言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以高揚程、大流量被譽為“中華之最”,其締造者——李培福,這位毛主席親筆題詞“麵向群眾”的好幹部、華池縣傳頌的模範縣長、新中國成立後的甘肅省副省長、省革委會生產指揮部副主任,在1969年那個蹉跌歲月,踏上荒原,走上景泰川,按“兩年上水、三年受益、五年建成”的奮鬥目標,建成了景電一期工程,把沙漠荒灘變成良田,發展灌溉30多萬畝。並對景電二期工程,提出了分期建設的戰略步驟,使這項工程成為景泰人民的救命工程,現在已成為這裏舉足輕重的生態工程、翻身工程,並已發展成惠及景泰、古浪、民勤等縣的百萬畝大型灌區。

可以說沒有李培福,就沒有景電工程。在那非常困難的時期,他組織隊伍、找投資、落實設備,保證了工程得以按期建成,他在花甲之年,吃住在現場,心係黎民,寒冬揮師,大戰景泰川。工程建設中重大方案無不是他拐棍一指,一錘定音。工程“兩年上水,三年受益”,景泰人民無不喜笑顏開。人們稱他為“景電之父”當之無愧。這本書展現了他偉大平凡的生活和業績,這既是時代的呼喚,更是對英靈的慰藉。

他關心廣大群眾生活,自己卻十分儉樸,始終保持布衣本色,廉潔自律,以身作則,雷厲風行,具有時代特殊的意義。

《景電之父——李培福》以生動的故事、感人的細節再現了“李培福”這一曆史人物,以傳神的描寫,塑造了“李老漢”這一文學典型,凸顯了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勤儉樸素的廉潔精神、注重實際的科學精神、麵向群眾的服務精神,對人們具有滌蕩靈魂的教育意義。

作品資料翔實,細節生動,突出了文學性,又避免了落入俗套,多角度地展現了時代精神。主人公塑造以實為據,次要人物合理虛構。典型環境,突出對比。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語言雅俗共賞,樸實無華,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著作。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