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的習慣社會心理,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氛圍,就是“女不言權”,“婦不幹政”。否則,就是“紅顏禍水”、“牝雞司晨”。女性和政治有了聯係,就是男性的昏聵,國家的災難。
中國幾千年的“婦道”宣傳,主張“女子無才便是德”,“母以子貴”,“妻以夫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崇尚“相夫教子”、“賢妻良母”。否則就是“不守婦道”,就是“張狂”,就是“另類”,受到打壓。
正由於在中國曆史上,把婦女“執政”定性為“大逆不道”,把婦女“參政”看成是“離經叛道”,把婦女“論政”視之為“不守婦道”,結果,就在女性與政治的關係中形成了一種惡化、醜化、罪化的文化,導致幾千年的中國女性,普遍缺乏政治細胞。
今天的中國社會,女性參政文化的創新,依然麵臨諸多的阻力。
一些現代傳媒,對女性參政的宣傳是扭曲失真的。媒體對從政女性形象的塑造刻板化、片麵化,甚至是醜化和妖魔化。這些女性要麼是靠官場男女關係的“潛規則”上去的;要麼是沒有女人味,沒有幸福家庭和兒女私情,隻是一個工作狂;要麼是性格變異、心態畸形,認為女人一旦參政當官,就是政治人,而不是女人了。
一些男性領導特別是正職的男領導,認為女性天生好計較、不團結,說什麼:“班子裏有一個女幹部就可以了,兩個以上,就容易鬧不團結。”對女幹部的偏見,導致對女幹部提升比例的限製。
一些普羅大眾也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大不同,就是特別欣賞含蓄、隱忍,對女性尤其如此。女性參政難免外向、張揚,使傳統心理感到不爽。家庭矛盾甚至穿衣打扮,都可能引發不少女性官員的婚戀困境,導致事業受損。在一份調查中,57.61%的受調查者認為“女強人”麵臨的危機是“家庭危機”。
中國婦女剛剛實現了從傳統的家庭婦女向現代職業婦女的轉化,她們對由一般職業婦女向參政女性、從政女性的進軍,還缺乏準備。大部分的中國女性,甚至連這方麵的意識都沒有。全國的調查結果顯示:老少邊窮地區,有69%的女性,根本未想過要當幹部。中國女性,她們對自己的能力估價過低,奮鬥目標太小,容易自我滿足,有些優秀女性甚至害怕成功,不願意當先進,害怕做女強人,從而影響了她們去開創自己的參政、從政人生。
全國婦聯副主席甄硯說,在中國,包括女性官員在內的女性高層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還有待改善。傳統觀念認為,女性的智力和思維隻適合從事具體工作,而不適合宏觀的管理工作,一些女性受到傳統思維影響,也缺乏追求卓越和傑出的精神,影響了女性高層人才成長。她介紹說,當下中國正在研究繼續打破“桎梏”女性高層人才的“玻璃天花板”,全國婦聯近期將與全國十個重要部門合作,研究培養女性高層人才的專門戰略。
“如果女性不能成為社會政策的製定者,那麼男女不平等的局麵就難以發生改變”。這是美國國務院全球婦女事務研究所大使弗維爾在上海的呼籲。而女性要成為社會政策的製定者,就必須積極參政從政,進軍政治舞台,實現政治崛起。
中國女人——決定“中國未來”
1956年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按語中指出:“中國的婦女是一種偉大的人力資源。必須發掘這種資源,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毛澤東選集》第5卷)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具有兩種偉大的人力資源,一種是男性人力資源,一種是婦女人力資源。由於重男輕女的傳統,使得中國婦女這種偉大的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由於種種曆史條件的製約,在中國百年來的社會變遷中,中國婦女總體上是處在“被解放”的地位,而不是處在“解放者”的地位。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提出: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婦女權利的擴大,是一切社會進步的基本原則。”(《傅立葉文集》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肯定和讚賞傅立葉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