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愛因斯坦與音樂的故事,就不能不提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普朗克不僅是愛因斯坦科學事業上的同事和朋友,更是愛因斯坦音樂愛好的知音。普朗克摯愛音樂,小時候就表現出出眾的音樂才能,鋼琴和手風琴都彈得很好。1874年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普朗克就在音樂、語言文學和自然科學之間徘徊過。普朗克曾就自己應該選擇什麼專業,向慕尼黑大學教授諾利征求意見,而教授認為物理學已接近完美,沒有再研究的餘地,勸他不要從事物理研究。幸好普朗克沒有聽從諾利的勸告,不過令他自己也沒料到的是,正是他的研究成果打破了19世紀下半葉物理學理論研究上的沉寂狀態。在柏林科學院,愛因斯坦和普朗克常常一起合作演奏。在兩位物理學家心中,科學之美和藝術之美是相通的。在科學上,他們共同描繪了物理學的壯麗圖景,在音樂上,他們也能共同演奏扣人心弦的樂章。
愛音樂也愛物理的“發燒友”
出生於“音樂之都”維也納的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奠基人之一,奧地利物理學家玻爾茲曼擅長跳舞和彈奏鋼琴。為了培養孩子們的音樂興趣,他還在音樂廳專門為全家人定有固定的席位。
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不但愛好音樂,而且對音樂史也進行了研究,闡明了音樂發展的基本趨勢。由於他在音樂上的特殊貢獻,大多數現代音樂學詞典中都有亥姆霍茲的大名。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也是一位很有音樂修養的物理學家,他在研究光的幹涉現象時,和牛頓一樣,也是將光與樂音進行類比討論而得到重大發現的。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由於受到音樂理論中泛音振動的頻率是基音振動的整數倍的啟發,做出了原子躍遷基頻與次頻的猜想。除了以上幾位之外熱愛音樂的物理學家還有很多,如玻恩、盧瑟福、歐姆、薛定諤、居裏夫人……
音樂碰撞出思維火花
物理學試圖揭示自然現象背後未知的規律,要運用邏輯思維和數學語言進行研究;而音樂是揭示人類感情中未知的內容,從事音樂活動則主要是運用形象思維和藝術語言。這兩種思維方式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它們卻神奇地統一在一些物理學家身上。愛因斯坦認為:音樂和物理學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的聯係著,它們都表達了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渴求。它們反映的方式是不同的,可是它們互相補充著。愛因斯坦曾說:“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其實物理學研究不僅是理智的,也是需要情感的,在某些情況下情感的因素顯得尤其重要。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