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1 / 2)

怪物介紹

《說文》:“魃,旱鬼也。”《詩經》孔疏引《神異經》:“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裏。一名旱母。”《子不語》卷一《旱魃》裏描寫為:“猱形披發,一足行”。袁枚《續子不語》又說:“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七:“近世所雲旱魃,則皆僵屍,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杜甫《七月三日》詩:“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值得一提的是,“魃”多與“旱”組合,極少單用。即使單用,還是“魃”不離“旱”。

漢族民間傳說宋真宗時,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於張天師,天師就派關羽去降伏。關羽苦戰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為“義勇武安王”。這一天恰好是農曆五月十三日,後民間便多於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並把這天稱為雨節。且以為是日必雨,所謂“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則求之關帝必驗。

道教記載

道教中也有記載,旱魃出世,方圓百裏之地盡皆滴水無存。

我們先引用一下《山海經》來說一下女妭跟旱魃的區別:

《山海經》原文:“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複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僵屍分六級,這個在下麵我們會說到。第五級僵屍已近乎魔,名為“魃”,而這個旱魃就是在這個範圍內的。而女魃,是旱神,跟旱魃相似,但畢竟是不同的,也並不是僵屍。

典籍記載

《山海經》所記雨神稱應龍。與雨神對應的是旱神,稱女魃。應龍和女魃還被引入黃帝與蚩尤之戰中,足見此神話已開始曆史化。山海經原本裏的女魃衣青衣,是天女,後來被放到赤水之北,而且很有可能是赤水女子獻。而到了後人的注解裏麵才開始說女魃禿無發,而注解又引神異經裏麵說的魃“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裏”。可是“衣青衣”和“袒身”明顯相矛盾。也就是名字相近,而且都可以造成旱災,搞不好神話來源都不一樣。至於所謂的僵屍之祖,那是從清朝袁枚那開始傳的,跟女魃更一點兒關係沒有。[1]

旱魃神話對後世創作影響頗大,如《神異經·南荒經》雲:“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所之國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眾中,遇之者投著廁中乃死,旱災消。”

一說,書中《大荒北經》等多處記載:蚩尤經過長期準備,製造了大量兵器,糾集眾多精靈,向黃帝發起攻擊。黃帝派應龍到冀州之野去抗擊他。應龍是長著翅膀的飛龍,發動滔天洪水圍困蚩尤。蚩尤請來風伯、雨師,應龍的軍隊迷失在漫天風雨之中。黃帝聽說雷澤裏有雷神,長著人頭龍身,雷神的座騎夔牛,經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發出驚天動地的雷聲,就殺了無辜的夔牛,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來,震破蚩尤的淒風苦雨。黃帝又派了天女魃參戰。魃身穿青衣,頭上無發,能發出極強的光和熱。她來到陣前施展神力,風雨迷霧頓時消散,黃帝終於擒殺了蚩尤。應龍和魃建立了奇勳,但也喪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應龍留在人間的南方,從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從此北方多幹旱,她無論走到哪裏,都被人們詛咒驅逐,稱為“旱魃”。但經過我們在第一段裏的分析,可以看出,這個不是山海經原來描繪的那個天女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