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複雜的軍事鬥爭中,智高一籌的謀略家,為了達到“兵不鈍而利可全”的目的,常常采取假手於人借力打力之術,利用外力去擊敗對手。
在武術格鬥中,借力打力是最高的境界;在官場中,借力打力則是最高的權謀。明代時朱元璋占領了太平後,元朝派大批人馬趕來圍攻。同時,另一處方山寨的所謂“義軍”幾萬人,在元帥陳某的率領下趁火打劫,也來進攻太平。
於是,朱元璋派徐達潛到方山寨“義軍”的背後,前後夾擊,結果,方山寨“義軍”大敗,陳某被擒。朱元璋收降了他,但他卻是假投降,對此朱元璋也有戒心。
朱元璋把陳某原來手下的兵馬給了張天澈,張天澈帶領著這些軍兵攻打集慶,結果是大敗而歸。原來,陳某曾暗中寫信給他的舊部下,說自己是假投降,要他們打仗不要出力,等自己脫身之後,再回過頭來對付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這件事後,他沒有暴跳如雷,而是非常沉著冷靜,成功地導演了一場一石三鳥的精彩好戲。
朱元璋找來陳某,對他說:“人各有誌,如果你不願意為我服務,那就隨你的便,我朱元璋不會為難你。”陳某立刻反應過來,說自己絕無二心。
朱元璋順手推舟,就讓他領著自己的舊部人馬去攻打集慶。陳某自然非常歡喜,他到了距集慶不遠的板橋後安營紮寨,派人去集慶城,與守將勾結在一起,根本不攻打集慶。
一轉眼到了九月,在朱元璋的精心安排下,張天澈和郭天敘帶著自己人馬趕到集慶,和陳某的兵馬一起進攻集慶。張天澈和郭天敘攻打的是東門,陳某假攻的是南門。
於是,集慶守將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東門,抵抗張天澈、郭天敘兩人。他們攻城多次,都沒有結果。而陳某這邊,卻說要犒勞軍士,請張天澈和郭天敘到自己的營中來喝酒。就在宴會中,陳某抓住張、郭兩人,殺了張天澈,把郭天敘押到集慶,後來被集慶守將福壽處死。兩位主帥一死,陳某與福壽內外夾攻,義軍大敗。
朱元璋借陳某之手殺死了張天澈和郭天敘,成就了自己,把他們原來的兵馬全部轉到自己手下,而朱元璋也終於當上了義軍的最高頭領。
多年之後,朱元璋又重演了一回假手於人、借刀殺人的詭計。
在朱元璋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之後,當時,朱元璋手下都希望他能盡快稱王做皇帝,但是,這其中卻橫亙著一個小明王。
雖然朱元璋聽了朱升“緩稱王”的建議,忍耐了很長時間,但是,一顆想當皇帝的野心使他坐臥不安。怎麼解決小明王這個問題呢?直接殺害小明王倒是易如反掌,可是畢竟太露骨,弄不好會招來很多麻煩。陳友諒當初就是直接殺害了徐壽輝稱帝的,結果手下卻是離心離德。
朱元璋吸取了陳友諒的教訓,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有一天,他把大將廖永忠從戰場上招回來,讓他到滁州去,把小明王和文武大臣等接到應天(集慶)來,還故意提醒他說:“長江風大浪險,一不注意就會有生命危險,你接小明王要特別小心。”
廖永忠當時還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出來後仔細一想,立刻就明白過來了。
他從滁州接了小明王等人,從一個叫瓜洲的渡口過長江。當船行到長江中間時,廖永忠暗中派人把小明王的船鑿了個洞,韓林兒等人便沉到了滔滔長江之中,被活活淹死了。
廖永忠回到應天後,還假稱長江風浪太大,把船打翻了。朱元璋也心照不宣地假意責備了他一番,讓他到戰場上將功贖罪。廖永忠因此立下了一件奇功。
這樣,小明王一死,朱元璋的所有顧慮都打消了。隨即,朱元璋便在應天開始修建皇宮。1368年,正式登基稱帝。
隻要我們能以智取勝,懂得借力打力,很多時候,我們不費太多力氣,便能輕鬆達到我們期望的目標。
智慧經:
借敵之力,以敵製敵。
利用他人的力量去戰勝對手,自己不動幹戈,坐享其成。
自己的力量不夠,就要設法借用敵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