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
低調是一種極為可貴的德性。
做人低調是種智慧。
低調可以促使一個人的身心成熟,以便大展宏圖。
低調,是所有成就大事業的人的共同特征
11.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古語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擁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表現很愚鈍,身手很靈敏的人往往都表現的很笨拙。其實,這是一種境界。人生中適當的“傻”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智慧。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給人的印象是表麵混沌無知、糊裏糊塗,實則冰雪聰明,心裏透亮。
寧武子就是寧俞,他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在他輔佐衛文公時,天下太平,政治清明,寧俞表現出非凡的才幹。然而,當衛文公的兒子衛成公執政後,國家則發生內亂,寧俞則糊塗起來。顯然,這是他明哲保身之道。身為國家重臣,不暫時保住性命,將來何談治理國家。後來周天子出麵,殊殺僑臣,政治出現清明之象,寧俞又聰明大顯,輔佐衛成公大治國家。
常言說“聰明難,糊塗更難”,是說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很難,但要在適當的時候糊塗也更加難。因此,裝傻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真正的人生大智慧,是真正的聰明。
人生是個萬花筒,人們在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莫測。孔子認為,知者樂山,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動為聰明後的行為,靜為糊塗時的沉著。所以,人有時候不如以靜觀動,守拙若愚,這種做人的手腕其實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
聰明是自身的財富,同時也要明白,糊塗同樣是立身的本錢。聰明與糊塗之間,沒有絕對的界線。很多的人在聰明之中辦了糊塗事,導致身敗名裂,也有很多的人在糊塗中辦了聰明事,獲得名利雙豐收。在不便直言的情況下,委婉地點撥幾句,讓聽者明白自己話裏的真實意圖,這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唐太宗時期,長孫皇後非常賢惠,有時還幫助唐太宗處理政務。長孫皇後死後,唐太宗厚葬了她,並將陵墓命名為昭陵,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太宗還令人在宮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樓台,稍有閑暇便登上樓台遠眺昭陵。
有一天,唐太宗帶領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樓台,眺望了一會兒,唐太宗問魏征:“愛卿看到昭陵了嗎?”
魏征揉揉雙眼,看了半天,說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實在看不見啊!”
唐太宗心想:歲月不饒人,魏征真的是老了!於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給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看,對唐太宗說:“臣剛才以為皇上是讓我看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還是能看見的。”
唐太宗聽了,深感慚愧,下令拆除了宮中的這座樓台。
在這裏,魏征借口自己眼花,點出了唐太宗父親的陵墓名稱,暗中告誡唐太宗:不該隻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思念作為開國元勳的父親。魏征雖然以直言相諫而聞名,但他也深知不能過於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立即改變了以前不合適的做法。
社會中,人種種色色。有的入外表看似頑固,而內心卻很豁達;有的人外表看似愚鈍,而內心卻是才高八鬥;有的人外表看似調鏡,而內心卻是底氣不足。
世事風雲變幻莫測,該聰明時得聰明,該糊塗時得糊塗。該聰明時犯糊塗,就會失去機遇;該糊塗時卻聰明,就會引火上身。做人者,聰明不如糊塗,守拙若愚,看似很木很納,實則勝過所有的聰明之舉。
然而讓精明的人糊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經曆了很多人和事,受過很多的挫折和磨難,否則他是不會糊塗的。鄭板橋不是已經說過了嗎?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返糊塗更難。但也隻有進到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油漆住屋,馬東到附近一家很清靜的小旅館去避居幾日。他帶的行李隻是一個裝著兩雙襪子的雪茄煙盒,另有一份舊報紙包著一瓶酒,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