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手記
作者:於勇
一
開學不久,我問起薑莉莉的狀況。一位老師介紹說:“薑莉莉呀,可不簡單,初二時從諸城跟著她媽媽改嫁過來,因想念諸城時的戀人,整整離家出走兩周呢!”說完,一臉發愁的樣子。
那一刻,我想起全國著名心理專家鍾誌農老師的一句話:“孩子,你從哪裏來?”
那一幕我不會輕易從記憶裏擦去:為了上好第三節課,我決定用課間操時間在黑板上畫一幅畫。推門徑直進去,正擦著黑板,沒注意從角落裏走出一名女生,輕輕柔柔的聲音,“老師,我擦。”女孩柔柔弱弱的,臉色蒼白,當時的感覺是:如水。
“怎麼不上操呢?”
“不會做。”聲音低到地底下。
“找個好朋友教一下,見見陽光,對身體有好處。”
“嗯。”
她媽媽先後改嫁三次,她隨著轉學,轉學……
“聽說初二時物理和你以前學的進度不一樣,現在適應了吧?”
“嗯。”
“能讓我們看一下你的實力嗎?”
“嗯。”
第一次月考,薑莉莉由班級十幾名躍居第四名,年級十一名。其中英語、語文、化學都是年級第一。
這讓不少老師對她另眼相看。
二
寒假結束,新學期開始了。又有老師告訴我:“薑莉莉和劉越可要好了。看門大爺說,兩人和另外一些學生來學校打籃球,然後單獨在一起聊天很長時間!”
我開始關注與薑莉莉關係親密的劉越。劉越長得高大帥氣,成績不錯,又是校體育隊的。據說初一時就有女生狂追,但他不屑一顧。
說起劉越,他英語老師總是表情複雜:“這孩子,自從後母有了自己的女兒,基本不管他。他和爺爺一起住,父親又心粗,冬天他經常被凍得臉發青,因為校服裏麵隻有一件單薄的秋衣。”
“有一次他爺爺趕集給他送來一雙鞋,整整一天,他抱著那雙鞋,很溫暖很幸福的樣子。
“曆史老師的兒子和他同齡,看著心痛。小心翼翼地問他:‘我兒子有件羽絨服穿著瘦了,送你好嗎?’他搖頭,有點受傷的表情,所以大家不敢幫他。
“他曾經說過:周末我經常帶妹妹去網吧,他們不管我,我讓他們的女兒學壞。”
三
對於薑莉莉和劉越,我不想幹涉,也沒感覺不能接受。因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他們在歸屬和愛的需要層次上沒有得到滿足,某種程度上,他們在一起,是為了相互取暖。更重要的是,幹涉無效,甚至有副作用。觀察之後,我發現薑莉莉的性格開朗了許多,不過上課開始有了不專注的現象。我等待著,因為中間提醒過兩次,也向她描繪努力拚搏後的美麗的生活藍圖,然而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