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顧客方麵。應明確社會公眾是各級政府的最終顧客,是否最大限度地實現公眾的願望、滿足公眾的需要、維護公眾的利益就是顧客層麵所需評價的主要內容。這些集中體現為社會公眾的滿意程度,所以“整體滿意度”可作為重要的績效評價標準。整體滿意度可通過評價服務的質量性和顧客參與程度加以考量:在質量性方麵,各級政府應關注對顧客最為重要的服務質量問題,包括產出和結果的質量。評價的側重點是政府提供各種服務的及時性、適當性、可靠性、便利性以及等待時間和反饋機製等;在顧客參與度方麵,不能把社會公眾看作政府服務的被動消費者,應考慮服務提供過程中公眾的參與,保證公眾參與服務的設計和提供,增強政府的回應性,從而使整個社會受益。
第二,業務流程方麵。各級政府和部門在有限資源的預算約束下,應優化內部工作流程,以有效完成本職工作。主要包括確立本部門的使命和戰略,確定為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所使用的計劃、方法、程序和作業等。內部業務流程方麵的評價應以政府內部控製和風險管理為重點,評價各級政府和部門內部控製和風險管理設計的充分性,以及實際執行的有效性,具體從控製環境、風險評估、控製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督等要素入手,看其是否能夠為政府資產的安全性、政府運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規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證。
第三,財務方麵。各級政府應管好、用好社會公眾賦予的公共資源,落實到經濟及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的各項任務中去,實現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是衡量和評價財務方麵的主要標準。其中經濟性是指在適當考慮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投入;效率性是指投入和所能得到的最大產出,或一定的產出所需要的最少投入;效果性是指項目、計劃或其他作業的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對比關係,所關注的是組織產出和目標之間的關係。
第四,學習和成長方麵。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人”是指社會公眾,“本”是社會公眾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滿意社會大眾的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就需要特別關注學習和成長方麵的績效。學習和成長方麵的績效應從公平性和環保性兩方麵加以評價,其中公平性強調服務、產出和結果分配的過程要體現平等性;環保性就是追求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維護,評價重點是公眾環境質量評價、空氣環境質量變化、森林覆蓋增長率、環保投資增長率、群眾性環境訴求事件發生數量等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