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言文閱讀之紀傳體史傳文(1 / 2)

文言文閱讀之紀傳體史傳文

閱讀集訓營

【解題鑰匙】

紀傳體史傳文以寫人為中心,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紀傳體史傳文在內容表達上都力求真實,忠於曆史,忠於事實,並且是非分明,褒貶明確。優秀的傳記作者由於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所以留在傳記中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優秀的傳記作者懂得並善於處理人物的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係,因而其筆下人物麵目不一,神態各異,個性鮮明。曆年來全國和各地區的高考文言試題中關於紀傳體史傳文的選擇一般都是正麵人物的傳記,性格比較鮮明,或忠正節孝或機智勇敢,都是曆史上被肯定的人物形象。

一、通讀全文,把握文意

紀傳體史傳文閱讀的整體感知是指對閱讀文本進行整體的、初步的、快速的把握。它不要求局部推敲,不要求深入分析,不要求品味涵詠,而隻是為下一步開展細致閱讀做好基礎性、前提性和“背景”性的工作。

這類文章一般都會涉及到下列內容:傳主的姓名、字號、朝代和籍貫,傳主的官職及變動情況,傳主的工作地點及變動情況,傳主的主要政績、成就、特長、特點,傳主生前和死後受到的封賞等。閱讀時考生要對文章的這些重要內容保持較高的敏感度,在整體閱讀時就快速地抓住這些關鍵信息,從而為正確把握全文內容和解答後麵的問題打下基礎。

二、歸納內容要點,剔除無效信息

要掃清障礙,首先要理清文章人物和事件的關係,抓住關鍵詞語,依據情理,辨析主次,從而刪除枝葉,留下主幹。

三、審明題幹要求,根據要求篩選

看清題幹,準確掌握題幹中對人物思想、品德、才智的表述,對於內涵豐富的概念要特別注意。對題幹的要求一定要明確,如:直接表明、間接表明,表現、表達、體現等。在篩選之前,考生可以把體現要求的關鍵字詞畫出來,以便判斷時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紀傳體史傳文大多是在典型環境中刻畫典型人物。因此,考生要準確理解選項句意,就必須把它放入語境中進行考慮,進而辨析所敘述的事實蘊含的深意。考生解題時可將選項帶入原文,結合其在原文的位置,仔細分析,並對照主、客體,分清誰是當事人,以防主體與對象錯位,從而導致張冠李戴。切記不能孤立地看原句,一定要前後聯係,才能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麵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陶弘景傳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林陵人也。幼有異操,年四五歲恒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及長,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未弱冠,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為務。朝儀故事,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詔許之。

於是止於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昔漢有鹹陽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謂之茅山。”乃中山立館,自號華陽陶隱居。遍曆名山,尋訪仙藥。性愛山水,每經澗穀,必坐臥其間,吟詠盤桓,不能自已。特愛鬆風,每聞其響,欣然為樂。謂門人曰:“吾見朱門廣廈,雖識其華樂,而無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澤,知此難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祿,得輒差舛;若不爾,豈得為今日之事。豈唯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

弘景為人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性好著述,尚奇異,顧惜光景,老而彌篤。又嚐造渾天象,高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以機動之,悉與天相會。雲“修道所須,非止史官是用”。

沈約為東陽郡守,高其誌節,累書要之,不至。

武帝既早與之遊,及即位後,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屢加禮聘。並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笑曰:“此人無所不作,欲學曳尾之龜,豈有可致之理?”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谘詢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選自《南史》,有刪改)

1.寫出下列黑體詞在句中的意思。

(1)於是止於句容之句曲山( )

(2)自恒欲就之( )

(3)老而彌篤( )

(4)以機動之( )

2.把文言文中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及長,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譯文:

(2)沈約為東陽郡守,高其誌節,累書要之,不至。